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本报讯 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邱嵩 近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紧密围绕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市政府重点工作,坚持书写好辖区金融“五篇大文章”答卷,助力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科技金融“强赋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多方合力。今年以来,该行联合市科技局召开科技金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探索科技、产业、金融有机融合实现路径;与各县区政府签订《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扎实开展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10个行动”,扩大科技金融覆盖面;会同市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成立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委会、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增计划”,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9月末,已搭建风险准备资金规模3955.3万元,累计撮合科技型企业贷款金额达9.94亿元;全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47个,登记金额21.51亿元,同比增长50.84%。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充分发挥“粤科融”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工具的滴灌作用,并通过科技信贷导向效果评估、银行业综合评估等手段,激励银行机构创新设立科技贷、科技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产品,促进科技贷款“量增面扩”。截至9月末,全市已累计发放符合“粤科融”支小再贷款要求的贷款3695万元、符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要求的贷款4555万元。为促进银企实现有效对接,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加大对征信服务平台的创新性运用,截至9月末,“粤信融”平台采集了辖区最新认定的379家高新技术企业、4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录,并促进407家制造业企业成功签订授信合同,完成银企对接融资额89.94亿元。
绿色金融“加速行”,促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
为助力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联合林业、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科技、工信等部门陆续印发《关于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河源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开展2024年河源再贴现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等专项文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并健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动性。截至9月末,河源市已落地粤北首笔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业务,推动银行机构申报49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信贷投放11.4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9.76亿元,同比增长20.18%,比各项贷款增速快18.86个百分点。
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目前,我市已落地林果树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和仙湖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质押贷款等。此外,指导银行机构围绕特色产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如工商银行河源分行创新推出“粤农e贷”“种植e贷”,重点扶持油茶、猕猴桃、丝苗米等特色优势农业;建设银行河源市分行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分别授信东源天华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深能龙川新能源有限公司5.7亿元、4600万元;连平农商行创建“鹰嘴蜜桃特色支行”,全面满足当地鹰嘴蜜桃产业扩种、品牌打造、技术升级等融资需求。
普惠金融“广覆盖”,润泽企业茁壮成长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不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辐射小微、民营、乡村振兴等领域。设立市、县(区)首贷服务中心(窗口),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推广“整村授信”“整镇授信”“整园授信”等信用贷款模式,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金等融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领域贷款投放力度。今年1至9月,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笔、金额1737万元,贴息资金152.85万元。截至9月末,发放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金贷款96笔,金额9628万元。辖内金融机构已完成1223个信用村的创建工作,信用村“整村授信”金额达187.3亿元,实际用信4.3万笔,用信金额达83.2亿元,惠及涉农主体4.0万个。
持续加强普惠性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1至9月,该行累计投放普惠性质的再贷款、再贴现资金8.24亿元;操作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5笔,发放激励资金187.88万元。在货币政策工具的带动下,全市新口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分别为347.20亿元和4.05万户,分别比一季度末增长0.91%和4.21%。
养老金融“落细处”,提升金融服务温度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用心用情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截至9月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9836.86万元,同比增长111.18%;各银行机构累计推出具有养老属性的理财、储蓄等金融产品192种,累计购买额达3.07亿元。同时,河源市金融服务适老化、亲老化升级进程加快,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便利性不断提升。截至9月末,全市340个银行网点均完成适老、亲老化改造,各机构通过建设无障碍通道,配备助听器、放大镜、轮椅和医药箱等硬设施,提供上门服务、特殊代办等软服务,有效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金融需求。
为帮助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持续优化辖区现金服务环境。一方面,加大整治拒收现金工作宣传,截至9月末,指导各银行机构开展各类宣传总数达2万余次,与周边商户签订《不拒收现金承诺书》1万余份。
数字金融“作支撑”,构建金融新生态
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持续完善数字金融政策体系,充分运用珠三角征信链、“粤信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数字平台,不断提高数字金融服务质效。截至9月末,该行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达成融资额422.19亿元;运用“粤信融”平台发布信贷产品263个,签订授信合同企业4106家,完成银企撮合融资额508.58亿元;自2023年2月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银企融资对接”应用场景试点以来,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已有25家企业通过该场景办理融资业务82笔,融资授信6.42亿美元。
同时,该行扎实推进全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不断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覆盖面,截至9月末,全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43.31万个,落地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7.27万个,流通(转账、消费)业务总计197.65万笔、金额5.97亿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