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好钢用在刀刃上 驻下车镇工作队用好用活“6·30”资金助推乡村振兴

和平县下车镇雪峰村低保户何静秋代表一家4口向驻下车镇工作队赠送锦旗,以感谢工作队通过筹集“6·30”资金9万元为他建造新房屋;驻下车镇工作队利用“6·30”资金帮扶40.1万元进行石含村河堤建设,受益良田超100亩……相关数据显示,三年来,驻下车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下车镇工作队”)争取到400多家次企业“6·30”资金604.63万元及帮扶单位自筹资金137万元,用于下车镇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建设。

进驻和平县下车镇至今,由河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和邮储银行河源市分行为成员单位的驻下车镇工作队,依托帮扶单位发动爱心企业向市扶贫基金会定向捐赠“6·30”资金。驻下车镇工作队“把钱用在刀刃上”,将这些企业爱心资金充分用到防返贫、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帮扶项目上,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在“6·30”资金加持下有序推进下车镇乡村振兴工作。驻下车镇工作队队长吴辉晴介绍说,三年来,下车镇统筹各类资源资金共计1.3亿元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下车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110多个项目。


石含村河堤建设。

加持美丽乡村建设

下车镇有着“老大难”的人居环境问题:“老”——镇里一直存在垃圾清理不到位、破旧泥砖房较多、河道堵塞长满杂草等老问题。“大”——下车镇的11个行政村皆存在人居环境问题,这不免是个大工程。“难”——清理河道,拆除破旧泥砖房,垃圾清运等,这些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进驻和平县下车镇后,驻下车镇工作队争取帮扶单位积极支持马上启动“6·30”资金定向捐款100万元用于下车镇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解决难题。在帮扶单位的重视下,资金很快筹集到账,全镇开始了人居环境“大整治”。各种清运机械,如钩机、推土机、清运车等活跃在村头巷尾。同时,驻下车镇工作队筹集“6·30”资金50多万元开展破旧泥砖房拆除,协助拆除破旧泥砖房3万多平方米。筹集“6·30”资金40多万元开展家禽圈养、“四小园”建设,筹集“6·30”资金70多万元修补桥梁、修建水渠、路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另外,驻下车镇工作队还筹集“6·30”资金30多万元为蓝莓基地、沙糖桔基地建设产业道路和安装路灯,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驻下车镇工作队还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牵头高标准规划美丽圩镇和村居建设,编制的《下车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荣获全省优秀乡村振兴规划评选三等奖。同时坚持以抓项目建设推动镇容镇貌改变,筹划了2080万元共7个圩镇项目入库,目前部分项目正在建设中,还与镇委统筹安排830万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用于村庄风貌提升、路灯等建设。为推动公共环境卫生服务提升,驻镇工作队还积极争取爱心单位筹集“6·30”资金16万元购买垃圾压缩车1部,用于全镇垃圾清运工作,大大提高了垃圾清运效率。

公共服务提升宜居宜业

为优化环境,提升服务“乐民”,驻下车镇工作队还用好用活“6·30”资金,不断提升镇域公共服务水平。

下车镇雪峰村是乡村振兴重点村,由于村委会周边一直没有配套文化广场,成为不少村民的遗憾。雪峰村新店里桥头旁边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饱受诟病。驻下车镇工作队了解到村民需求后,主动联系帮扶单位,促成爱心企业今麦郎饮品(河源)有限公司捐赠“6·30”资金20万元为雪峰村修建村民文化广场。如今,经过整治后的荒地,已经成为靓丽的文化广场,实现了华丽变身的同时也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雪峰村新店里文化广场占地近400平方米,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还安装了路灯和体育器材,不仅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成为了村民休闲好去处,周边的村民对此纷纷点赞。“晚上好多人会来这里散步和锻炼身体,今年春节好多村民齐聚到这里放烟花,现场热闹非凡。”村民徐先生说。

驻下车镇工作队筹集“6·30”资金80多万元为6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会议室、办公室、学习室,添加办公设备等,为村党员开会,村民办事、学习提供便利,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环境提升。为推动教学环境提升,经驻下车镇工作队多次协调,下车镇决定对下车中学进行扩建,将新建1栋学生宿舍楼和1个运动场,所需资金采取多方筹措解决,驻下车镇工作队积极与帮扶单位沟通,协调“6·30”资金96.5万元参与建设,建成后将有效解决600多名师生教学住宿等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驻下车镇工作队注意到了下车中心卫生院的环境整治及停车场建设需求。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驻下车镇工作队争取爱心企业捐赠“6·30”资金15万元推动卫生院的停车场改造及环境整治工程,改造后卫生院停车场满足10多部车辆停放,一举解决此前卫生院所在街道两边交通阻碍问题,满足了群众看病停车需要,也提升了镇域卫生公共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河源茶企组团“取经”
下一篇:河源市河源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揭牌 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