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联百企益万家”行动方案 专家智库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健 日前,《河源市关于开展农业科技“联百企益万家”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印发,旨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迈进。
省市专家团在龙川县田心镇查看水稻收获情况。
统筹专家智库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以全市涉农主体为对象,充分运用河源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以下简称“灯塔实验室”)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全力开展联系服务百家以上农业企业发展、带动万家农户增收致富赋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行动(以下简称“联百企益万家”行动),深化农业企业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技术支撑,提升全市农业“1+3”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快实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围绕“联百企益万家”行动“1+3+6”工作重点,统筹河源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含河源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会)和灯塔实验室人才智力、科研成果、专业技术等资源,协同全市镇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职业农民开展良种选育、种植(养殖)技术改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通过产业技术攻关、区域品牌提升、销售渠道拓宽等方式,加快全市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线上+线下”为产业“把脉开方”
《方案》提出,“联百企益万家”行动“1+3+6”工作重点中“1”是指1个目标引领,围绕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打造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等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全市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百企益万家”行动,紧密对接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和技术需求,突破制约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探索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农业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加快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和可持续发展途径。“3”是指3项攻坚任务,即深入一线服务、有效解决问题、联农带农益农。“6”是指6项实施内容,即组建一个专家人才库、开展一系列调研、组织一系列研讨会、成立一支技术团队、制定一套解决方案、建立一套评估体系。
这其中,组建一个专家人才库即以河源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98名高层次人才、灯塔实验室35名固定科研人员和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等5大科研团队33人共166人作为此次行动的专家人才库,以畜禽养殖场除臭技术、稻田绿色低碳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米粉丝品质改良生产技术等52项科研成果作为技术支撑,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把脉开方”。专家技术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与镇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园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点堵点。
建立长效机制助力河源“百千万工程”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建立双向评估机制,即对群众满意度评估及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多方式、多渠道了解群众、农场主、企业家对“联百企益万家”行动的满意度。通过综合评估,对企业、群众满意程度不高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要及时加以改进,对企业群众满意度高、做法好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要在同领域、同行业中加以推广应用。
灯塔盆地农高区在前期收集调查问卷及实地走访企业的基础上,针对梳理形成的涉农主体需求清单,分类型成立技术团队,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建立专家与企业的常态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专家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到企业调研,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企业破解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方案》提出,通过此次行动,建立起专家智库人才与产业企业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联百企益万家”行动,支持引导各院校、科研机构帮助涉农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升级、品牌提升、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等,有效带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河源“百千万工程”。
上一篇:夏收“大比武”
下一篇:青春助力“百千万” 专业赋能乡村振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