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帆劲 奋楫立潮头 源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源城区在改革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成功破解一批制约源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新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发证工业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等多项创新举措,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源城特色亮点的改革成果,构建了良好的政商关系,释放出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陂角村蔬香园。
首创工业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
近年来,源城区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在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壮大自身的内生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让企业成长的阳光更加灿烂,雨露更加充足,土壤更加肥沃。
2024年9月28日上午,源城区工业项目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发证全流程高效服务机制改革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特区建工钢构(河源)生产基地项目现场举行,为特区建工钢构(河源)生产基地项目颁发《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和《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我市首宗工业类“竣工即发证”项目落地,助力企业发展“加速度”。
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勇表示,特区建工河源钢构制造基地项目实现了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发证,这标志着深河两地携手正式完成这一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将为深圳市建筑业和河源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接下来,科工集团将全力以赴经营好河源钢构制造基地,早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将充分发挥科工集团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优势,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服务河源城市建设发展,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注入深圳力量。
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源城区聚焦项目开工、竣工、试产等关键节点,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多个事项优化整合,谋划了源城区工业项目全流程高效服务机制改革。此次机制改革呈现出“减、联、便”的特点:“减”即是建立统一标准,大力精简时限、环节、材料、跑动,能减则减、能并则并、能便则便,制定工作流程图,除法律法规有要求的,不许自行设置前后置要件。如交地即开工将工业项目土地供应周期从约8个月压缩至4个月,预验即试产将企业投产时间提前约3个月,竣工即发证为企业从申请竣工验收到领取不动产权证书节省至少10天。“联”即是多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通过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协同作为、高效联动,凝聚服务合力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各领域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便”即是强化帮办代办服务,无论是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还是竣工即发证,均为工业项目配备专人提供全流程服务,均要求实行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个电话咨询、只跑一次,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办理过程中的问题,避免让办事企业反复补报材料、多次跑。
坚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源城区坚持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农业+”模式,积极发展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宿、农家乐等产业;打造“工业+”模式,引进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投产,每年带动就业超3600人次;打造“文旅+”模式,用好用活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游玩观光、餐饮民宿、娱乐休闲等产业。
坚持“一村一策”全面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埔前镇大塘村、高围村等10个村充分利用水库移民资金合作投资建设移民厂房,成功吸引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落地投产。统筹涉农资金入股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有关项目,目前17个行政村入股成长性较好的园区经济项目。
大力推进“政银企村”多元合作机制。源西街道庄田村与瓶装水企业重新签订合同,清理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租赁合同,将原10%干股参股分红模式转变为收益更高的租赁合作模式,修订后收益从原来的12.1万元增加到67.8万元。埔前镇陂角村与航嘉源公司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创新推出“灵活用工就业帮扶”模式,大力推进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采取“随来随开工”、计件结算、多劳多得的多样结算方式,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形成了企业用工、妇女就业、家庭增收的三赢局面。
建立“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
2024年8月21日,源城区两宗点状供地项目——盆地农夫乡村产业发展中心项目、河源市楚韵研学农旅基地项目经批准正式落地实施,用不到60亩的建设用地,吸引1.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激活周边200亩土地潜力,为助推源城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打造了新样本、提供了新经验。
源城能够用活“关键一招”取得全市“头彩”,此前创新建立的“源城区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可谓是功不可没。这一机制的运行,可以全方面“诊断”项目用地规划情况,找到项目完善土地手续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再“对症下药”,形成“诊断”报告,指导项目有序、高效办理相关手续。
2024年以来,源城区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改革,创新建立了“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通过《报告单》的形式,全方面诊断项目用地规划情况,“对症下药”明确项目建设要求,加快土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同时,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项目业主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政府部门决策、审批效率。至今,源城区已出具《报告单》104份,为项目用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思路。
本报记者 梁小鸿 通讯员 刘旭仪 李春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初秋时节,河源绿意不减,义务植树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题林内树木葱茏,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无叶美冠兰、翠金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