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施策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我市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98.9万亩
日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油茶高接换种技术培训在和平县林寨镇举行,通过“理论+现场”的方式,为油茶种植户、合作社人员和技术骨干传授油茶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这是我市推进河源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利用获得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的有利契机,充分挖掘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经济效益,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科学路径,加快推进河源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规模化发展油茶“绿色银行”,荒山变“油田”,打出了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三产融合组合拳。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建立完善《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核心区美林油茶加工中心项目建设调度工作机制》,投入建设资金5.3亿元,美林油茶加工中心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预计全市油茶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除此之外,我市全面完成了2024年新造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林3万亩、管护抚育3万亩的任务。目前全市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98.9万亩。
油茶林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资料图片
标准化种植质量优
在林寨镇龙德信庄园的油茶园里,受邀前来授课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廖柏勇博士从油茶的采穗、砧木桩的修剪、保湿管理等方面讲解了油茶高接换种技术的要点。据了解,油茶高接换种是油茶低产林改造、更新换种的有效生产模式,通过成熟林的砧木,快速实现油茶林更新换代,产量升级。
近年来,我市科学选择推广油茶优良品种,在油茶主推品种适宜区优先推广应用主推品种,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型种苗,为油茶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大力推进低产林改造和良种壮苗的培育与推广,我市推出了良种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积极种植良种苗木。2024年以来,东源县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支持油茶新造、改造,印发了《东源县先造林后补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全面落实2024年至2027年油茶生产任务、生产用地、配套用地、奖补资金等各项保障措施,按照上级要求采取油茶造林树种配置模式,新造林主体在验收合格后原则上可享受上级财政资金补贴。目前,东源县各乡镇以油茶产业为主建立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统一经营合同,保证村民油茶收益,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种产储加销”一体化产销协作关系,不断提高油茶产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作为2024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源城区油茶种植基地高标准新造油茶林2000亩,采用科学高产的造林技术,油茶林3年至4年可挂果,新造的油茶林预计茶油产量20公斤/亩,6年可达到稳产期,稳产后每年产值可达800万元。
精深加工拓链强
我市注重油茶品牌的建设与提升,发布了《河源市茶油团体标准》,系统性地规范优质河源山茶油的特征性及质量性指标,并为企业的质量控制、追溯、出厂检验及包装、储存和运输等方式方法作出了明确指引。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河源山茶油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更助推了我市优质的山茶油更好更快的推广,促进了全市油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油茶小作坊升级改造、油茶生产加工企业兼并重组,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油茶主副产品的贸易、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市加快油茶品牌建设,培育“万绿河源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为河源茶油品牌注册国家认可的“身份证”,为其走向全国市场奠定坚实基础。我市加快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油茶潜在功能,加强油茶护肤品、茶皂素等衍生产品研发,延长油茶产业链,推进油茶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实现油茶产值倍增。除了可生产高端食用油之外,茶油剩余物可广泛用于日用化工、制染等领域,综合效益显著,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护肤品、精炼等深加工能使油茶产值翻3倍左右。”龙川绿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绿油农业已开发衍生单品14个,并创建涵盖不同消费人群的“绿油”“绿优原生”“花果树”“初心”等食用油、洗护用品品牌。
2024年以来,源城区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工作,围绕“重培育、创品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发展油茶种植。源城区油茶种植基地还探索出“油茶+五指毛桃”种植模式,创造性地在油茶空地间种植岭南中药材新八味五指毛桃30万株,实现以短养长,两个品种互为补充、互相成就,既节约用地,又降低单品成本,提高了单位种植率。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