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新港镇锚定文旅名镇发展定位,擦亮文旅金字招牌 全力打造成为万绿湖文旅产业“窗口”
近年来,东源县新港镇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锚定文旅名镇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打造万绿湖景区中餐饮、住宿、消费等重要功能板块,积极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畲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全力打造成为万绿湖文旅产业的“窗口”。2024年12月,该镇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
新港镇蓝大将军出巡节活动现场。
狠抓典型创建 增强产业文化底蕴
新港镇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申报创建省级荣誉,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城镇、省级文明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文旅特色镇等,碉楼美食街获评粤北地区唯一一条省级粤菜美食街,双田畲族村获评首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提高全镇文旅产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港镇深入挖掘鱼文化资源,全力打造“鱼文化IP”,积极承办万绿湖“开渔节”,传承发扬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鱼丸制作技艺,研发“粥水浸桂花”“鸳鸯鱼头皇”“客家酸汤鱼”等特色菜品,为广大食客提供“舌尖上的美味”;打造特色文化名片,积极盘活畲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定期举办蓝大将军出巡节,修缮敬慎堂、十字古街等历史文物,打造畲族祠堂,传承蓝家拳、畲食、畲艺、蓝氏家训等传统技艺,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场景。
丰富旅游产品 打造特色旅游业态
新港镇完善旅游供给优服务,发挥碉楼省级粤菜美食街和万绿湖景区优势,建设集潮流文化与客家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餐饮购物步行街,一站式满足吃、玩、游、购、娱全方位需求,打造“鱼宴”打卡胜地,同时将万绿湖景区、粤菜美食街、斗背村古驿道、田园葡萄园、biubiu运动小镇、杨梅村先锋集结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双田畲族村、龙镇村和樟下村串珠成链,力推两天一夜精品旅游路线;打造新港手信扩消费,依托蜂蜜、鱼干、板栗、山楂品质好的优势,利用糖巢创客社区、强村公司等积极搭建展销平台,在各大酒店民宿上架新港手信,谋划游客“后备箱”经济,形成农特产品产、供、销产业链,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开展宣传推介亮名片,大力举办客青江湖风筝节、万绿湖音乐节、非遗文化活动、特色民俗活动,积极承办“开渔节”,吸引游客深度体验,邀请主流媒体、报刊和知名网红博主宣传报道,持续擦亮特色名片。
加强规划建设 厚植文旅产业优势
新港镇优化文旅产业布局,突出打造“一核一带”文旅产业格局,邀请广东工业大学等参与圩镇规划设计,明确“1+4+7+9+N”建设思路,将圩镇打造成为带动全镇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内核。同时依托双田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深入实施《新港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五村连片示范规划》,支持双田畲族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环湖示范带;塑造多彩新港,积极撬动少数民族专项资金,修缮双田畲族古建筑,打造古色新港;深入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在杨梅村种植杨梅、在李田村种植三华李、在龙镇村种植龙眼、在双田种植凤凰林带等,推动形成“一村一片绿美景观林、一村一个绿美主题采摘园”,打造绿色新港。
此外,新港镇上马实施万绿湖边生态修复项目、镇区污水处理管网提升工程和各村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突出保护万绿湖水质,打造蓝色新港;依托万绿湖美味的湖鲜,制作客家特色菜肴,打造特色新港;谋划实施新港圩镇湖岸亮化工程,不断丰富夜间消费场景,盘活“夜经济”,打造夜色新港,夯实发展基础,完成新港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快推进双田畲族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中心建设,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李威儒 彭冰
上一篇:多方施策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我市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98.9万亩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