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产业筋骨强健 圩镇面貌焕新 生态底色更亮 东源县灯塔镇推动城乡风貌全域提升,实现美丽蝶变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源县灯塔镇锚定“美丽圩镇·物流强镇·工贸重镇·绿色灯塔”四大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实现了产业筋骨由弱变强、圩镇面貌由治到美、生态底色由绿向美、发展合力由散到聚的华丽蜕变,交出了一份既有发展“质感”又有民生“温度”的精彩答卷。


走进灯塔镇圩镇商业街区,宽敞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

圩镇焕新记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清晨的阳光洒在灯塔镇圩镇商业街区新铺的柏油路上,沿街商铺统一的岭南风格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以前这条街有一些乱搭乱建的房子,不仅影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灯塔镇街镇居民梁先生指着改造后的商铺感慨道,他的店铺进行了统一改造后,整个环境敞亮干净多了,生意也跟着好了起来。

这样的变化源于灯塔镇实施的“五比”攻坚行动。镇党委、政府以“比规划、比建设、比管理、比服务、比成效”为抓手,重点推进“屋顶革命”工程。

“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灯塔镇街镇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朱永健介绍,先打造了示范街区,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再逐步向周边延伸,现在街镇的外立面改造已经完成了70%,居民对改造效果也很满意,接下来会继续推进并完成这项任务。

乡村蝶变曲 从“赤膊房”到“亮丽村”

驱车驶离圩镇,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向梨园村方向行驶,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荔枝林中,构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灯塔镇聚焦典型镇村示范引领,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推进绿美乡村生态建设,1300余栋“赤膊房”披上新装,148个“四小园”点缀房前屋后,梨园村、高车村成功创建省级典型村,乡村风貌全域焕新。

“我们村以前有不少裸露的红砖房,被戏称为‘赤膊村’。”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魏其才指着村口的对比图介绍,近年来,梨园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累计完成23栋“赤膊房”风貌提升、2公里沙土路硬底化,建成“四小园”35个、美丽庭院102户,打造了多处乡村小景观,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高车村村民陈阿婆笑着说,现在村里比公园还漂亮,城里工作的儿子周末都愿意带孙子回来住了。

产业振兴路 从“小散弱”到“高精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结游草村的加州鲈鱼循环水养殖基地,42个圆形养殖池整齐排列,一尾尾肥美的鲈鱼在水中欢快游动。

“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东源县登答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书生介绍,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循环水养殖技术,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去年42个养殖池产出成鱼11万斤,实现产值30余万元;今年投放15万尾鱼苗,预计产量可达13万斤。

更令人振奋的是,投资1000万元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投产。“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为村集体新增收入30万元以上。”朱书生信心满满地说。

在工业领域,灯塔镇同样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走进广东省罗曼缔克陶瓷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着施釉作业。公司行政部负责人秦立荣介绍:“我们厂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产量提升了45%,良品率从原来92%提升到98%以上。”

自“百千万工程”以来,灯塔镇紧抓产业筋骨强健这个根本不动摇,一批亿元级先进制造项目落地生根,罗曼缔克陶瓷、联天科技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焕发新活力,产业集聚态势加速形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2022年29.29亿元到2024年33.98亿元的跃升。

未来新图景 七大攻坚再出发

从圩镇到乡村,从产业到生态,灯塔镇“百千万工程”的三年实践是发展的印记,更是奋进的号角。灯塔镇表示,将锚定目标、乘势而上,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着力构建绿色农业全链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增强镇域经济实力;持续高效推进圩镇外立面风貌提升,高质量推进“屋顶革命”,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确保村村有亮点,处处见风景;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畅通城乡融合血脉,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风貌示范街区。

未来,灯塔镇将继续以实干为舟,以创新为帆,以“七大攻坚战”为突破点精准发力,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勇破发展瓶颈,书写灯塔镇“百千万工程”更多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修硕 谢素婵 王晓泽

 






上一篇:挖掘优质创业项目 培育乡村振兴力量 东源县联合多所高校开展“创客英雄进校园”系列巡回宣讲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