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 阅读新闻

我市首家茶青交易中心在紫金“开市” 助推紫金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湾琴江水,万家茶韵香。昨日,紫金县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在龙窝镇彭坊村正式开业,积极探索紫金蝉茶产业“生产-供应-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标志着我市首个以“政府主导、茶协组织、强村公司运营”模式打造的茶青交易平台落地。这是紫金县推动紫金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据了解,目前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有100余户茶农、10余家茶企签约入驻,开市首日预计交易禾黄茶青3000斤。


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开业。

茶叶总产值5.25亿元

作为紫金蝉茶核心产区,龙窝镇紧扣“紫金县东部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强镇(蝉茶小镇)”建设目标,持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主动抢抓利好政策机遇,深入实施茶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要素资源,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目前,全镇共有茶叶种植面积约3.55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42%,有茶叶龙头企业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3家);龙王绿、鹰峰山等千亩以上生态茶叶基地4个,整合打造中小型联农带农标准化代加工厂6个,茶叶加工生产线73条,茶叶总产值5.25亿元。该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让全镇33个村近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近1.2万元,真正实现了“绿叶变金叶”的蝶变,尤其是当地龙王绿、鹰峰山等现代化茶叶基地,辐射带动全镇1500多户5000多名农户参与茶叶种植,实现农户平均年增收近6万元。


茶商们对交易中心的茶叶进行品鉴。

破解“幸福的烦恼”

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扩大,龙窝镇茶叶产量猛增,由于缺少统一标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销售方式不多、渠道不宽等问题,影响了茶农种植积极性。茶青是茶叶的“第一生命线”,龙窝镇茶青交易多为分散进行,品质参差不齐、价格缺乏标准,既制约了茶农的销售收益,也影响了紫金蝉茶的品质口碑。

用龙窝茶叶种植户黄碧霞的话来说,“龙窝的茶叶交易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有产品,没市场;有好货,没品牌;有资源,没效益”。黄碧霞讲了茶农的“幸福烦恼”,家家多少种了一些茶,采的茶青常常因为信息不畅、渠道不稳,收入受到影响,尤其是不少优质茶青因缺乏统一标准和平台支撑,难以实现优价优购。

紫金县党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在龙窝调研中了解这一情况后,针对性地提出龙窝镇建立茶青交易中心的建议,提出要大胆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一条可拓宽茶农销售渠道、增加茶农收入切实可行的新路径。龙窝镇积极统筹资源、整合力量,高标准建设了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新开业的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通过“政府主导、茶协组织、强村公司运营”机制运作,集茶青展示、质量检测、交易洽谈、价格发布、品质监督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交易、统一结算等功能,为龙窝蝉茶品牌提质、产业增效、茶农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了龙窝茶产业走向更规范、更透明、更高效的发展轨道。


工作人员对茶叶进行分类检测。

让茶青交易带动产业升级

根据茶叶生长周期和茶叶采摘期,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设置了茶青交易市场开放时间,分别设置为清明节前后的春茶交易、7-8月份的夏茶交易以及白露节气至秋收的禾黄茶交易等节点。时值深秋,正是禾黄茶采摘期。记者在紫金县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现场看到,不少茶农带着新采摘的茶青赶来交易。

龙窝镇茶叶协会负责人马建君认为,作为完善茶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的开业必将推动“散、乱、杂”向“优质优价、公平公正”的规范化转变,为茶企降本增效、茶农增收致富搭建起坚实桥梁。

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还将搭建信息平台,整合茶青产销数据,定期发布茶青价格指数和市场动态,让茶农卖得明白、茶企购得放心,助力形成稳定有序的交易秩序。同时链接茶旅、电商等资源,借助“三产融合”的模式,让茶青交易成为带动产业升级新引擎。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上一篇:粤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落户东源,打造科创新标杆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智力支撑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