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花朝戏走进校园寻找“接班人”

学生们正在跟老师学习花朝戏。 

     手帕花、扇花、砻勾脚、穿心手、走着“八字”一进一退……小学生们惟妙惟肖地表演起花朝戏来。日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戏走进紫金县城第一、二、三小学,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受到当地学子热捧。

      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紫金花朝戏是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的稀有剧种,起源于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至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客家的文化瑰宝,花朝戏见证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在客家民间文学,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此前,花朝戏曾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2008 年,紫金县委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全县中小学推广花朝戏艺术的通知》,要求在县城第一、二、三小学建立推广普及花朝戏艺术示范点。至目前为止,剧团已完成了花朝戏理论知识的传授, 计划 2011 年完成戏曲基本功、特色表演动作的培训,并在三所学校各排练一个折子戏。

      花朝戏进课堂受热捧

      “五一”前夕,记者走进位于紫金县城第一小学的校园,一曲抒情流畅的花朝音乐娓娓传来。教室里,一张张可爱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钦佩,每人手拿手帕抑或扇子,腰间系上腰带,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们中年龄最小的还不满8 岁,但已经初步掌握了剧目《小丑与媒婆》的表演。

      “从小就喜欢在电视上看花朝戏,还从中模仿姐姐、哥哥们的表演。”来自四年级的学生叶丹妮告诉记者,5 岁时就喜欢跟着爷爷看花朝戏,现在学校还特设有花朝戏戏班,自然学习起来特别用心。

      戏中主角上台授课

      指导学生的是《卖杂货》男主角池永泉,也是花朝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不了解。我们到校园授课,先由简入繁地讲解花朝戏起源、发展、唱腔等理论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等他们长大后就能对客家人这一稀有剧种有所了解,而非一无所知。

      池永泉还说,对于有表演天赋而又对花朝戏有兴趣的学生,剧团还将重点培养。经层层筛选后30 余名学生进入折子戏授课班。“非遗传承任重道远,花朝戏进校园仅仅是保护非遗的一个开端,希望到2013 年,在全县中小学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推广普及花朝戏艺术的教育工作机制。” 剧团团长张向阳说,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紫金花朝戏,此后剧团还将根据小学生语文教材内容排练成折子戏,从而更好地向学生传授。

      张向阳曾一度为紫金花朝戏的传承和发展担忧, 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于6 月1 日起施行,让他由衷地感到喜悦。他认为,《非遗法》的出台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也坚信花朝戏的传承必须从少年抓起。

      本报记者 刁城邦 文/图






上一篇:发现水表不准可致电12365投诉
下一篇:手机快递中不翼而飞 消费者获赔偿2000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