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新丰江两地移民编写移民志 让后代记住自己的根


李佰阳老人拿着《移民志》初稿。
 

新丰江水库移民距今已有50余年,但是不少移民至今还不曾忘记50多年前自己的故土。20多位当初移入源城区新江街道卫星社区的新丰江移民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合力编写了一部《河源市源城区卫星移民志》,记录当年移民的历史。目前,书的样本已经完成,现在只剩最后的校对与出版事宜。

老移民的家乡情况

刘蓝女曾担任卫星社区的党支部书记。1996 年以前,当时的卫星社区包括现在的城西社区和卫星社区,1996 年之后,部分街道社区做了调整,把之前的卫星社区划分为两个社区,统一由新江街道办管辖。因为自己也是当年的移民,所以刘蓝女对移民工作特别关心,她在任职的数年间一直致力于社区移民工作的开展。

刘蓝女退休后,和以前的库区老邻居来往密切了许多,虽然现在彼此住的地方离得有点远,但年已八旬的她还是经常与他们往来。刘蓝女、梁佰胜、李佰阳、许九阳都是在库区时的邻居,直到现在,他们在聚会时还会回忆当初家乡的一砖一瓦,说到兴头时还会哼几句小调。“我们都是库区移民,对于那种移民情怀我们很有发言权。”刘蓝女说,老了就会对家特别怀念,所以两年前大家决定编一本自己的历史书。

《移民志》背后的故事

这本《移民志》涉及的移民范围仅是老河源县的回龙和古岭两地,全书200 多页,共计35 万字,内容全面真实,从移民前的回龙、古岭写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居民生活、库区建设情况,还有当时两地移民的详细个人信息,也有当时的老照片和家乡的地图,甚是形象生动。目前,书籍样本已完成,后续只剩校对与出版,全部费用由这20 多位老人自己承担。

虽然只有两地的移民历史,但要把这两地移民的特殊性归入当时10 万移民大潮中,这就得查资料。几位年迈的库区老移民常常奔走于市、区档案馆,为了绘制家乡的老地图,他们走访数百名移民,回想现在已被深淹在水里的地形地貌。因为有的人已经二次搬迁,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广州、惠州、韶关等地收集资料。83 岁的梁佰胜老人说,家不只要有亲人,还应该有 “根”。为了记住自己的根,他们做这些都是值得的。

让后代记住自己的根

1958 年从回龙、古岭移到卫星社区的居民共有1130 人,从第一代移民到现在的二代、三代移民,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到现在已经有2630 人。“移民始终是标注在我们身上的时代标签。”李佰阳老人说,当时他只有18 岁,现在已经70 多岁,写这本移民志,就是要让后代人对当初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让当时独有的文化元素得以传承。

“二代、三代移民”是老人们的说法。这些人因为大多出生在现居地,对之前的家乡没有认知,微小的文化差异也被同化,老人们特意把当时独有的文化元素加进移民志中,对当时的街道、店铺、建筑等做了详尽的描述,为的就是让后人记得这些文化差异。

据卫星社区负责移民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多年来一直对移民很关注,对社区老人出移民志也很认可,并表示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会更加注重移民的文化差异性。

本报记者 杨建芳



相关热词搜索:新丰江 两地 移民


上一篇:双十一后产生大量包装纸箱 废品回收业分得一杯羹
下一篇:物业费和水费捆绑收取 业主疑惑物业称无奈之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