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盘点信用卡诈骗“四招”
进入年底了,市民的消费热情也逐渐高涨,在结账时不少人选择刷信用卡。日前,记者走访了广发银行河源分行、邮储银行河源分行、中国银行河源分行等多家银行,总结了信用卡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诈骗案例,以及识别和防范方法,让您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在刷卡消费时多留个心眼。
案例一
免费送礼不可信
不少消费者投诉,他们大多都接到了看似各大银行官方的号码来电。电话中说,被抽中成为幸运用户之一,可以获得银行信用卡中心送出的“3D 眼镜”“高额礼包随身 WIFI”等礼品,设备是免费的,但是物流费和检测费用需要190 多元,邮包内会附赠200 元电话充值卡,如果要的话需要提供收货地址等信息。
在接到此类电话时,持卡人应保持头脑清醒,并及时致电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核实。同时,银行的优惠活动、增值服务等信息,持卡人都可以通过银行官网或官微查询、辨别,防止上当受骗。
案例二
帮你提额非“好心”
一般这类所谓的“银行客服”都会以用户信用卡消费符合额度提升要求,可以给持卡人提高信用卡额度,在电话过程中会询问卡号、验证码及背面的校验码等资料,或让客户登录其所提供的假冒网站输入相关信息,从而成功诈骗实施盗刷。
其实,在任何情况下,银行或信用卡机构的服务人员都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向客户索要密码或卡号。一旦对方提出这样的要求,即可判定是诈骗信息。专家表示,无论哪种号码发来的“信用卡提额”诈骗,其目的都是为了诱骗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钓鱼网址。这些网址链接模仿银行官方网址的字母、数字,甚至页面都十分类似,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旦点击这些网址,并输入信用卡账号密码,就会遭遇资金被盗。
案例三
免费WiF“i 危机四伏”
现在大多数公共场所覆盖了WiFi 方便人们上网,不过,一些免费的WiFi 可能是个 “陷阱”。不法分子专门在商场等各购物场所使用黑客软件建立免费的不明WIFI 链接,持卡人连接这个WIFI 后登录信用卡网银,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后台程序记录下上网者手机的各种信息,轻松窃取信用卡账号及密码,可能成为盗刷陷阱。
专家提醒持卡人在登录网银时,要确保是在安全的环境下登录,不要贪图一时之快,随便连接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
案例四
远离不明来源的“二维码”
黑白相间的小格子“入侵”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相信大家对现在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并不陌生。但“有毒”的二维码有时也成为了骗子们的“新花招”,信用卡手机银行可能因此无故“被消费”。
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一些消费者可能在网购时接触到类似二维码的图样,店主会告诉消费者扫描某某二维码可享受一些回馈。而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些二维码将手机木马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可能已经传到他人手中。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深耕保险本业 打造良性循环
下一篇:中国银行推各项出国金融服务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