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埔前一母亲向本报求助 想让9岁聋哑女儿上学
周末,妈妈正在教小娜写字。
昨日,市区中小学校开学了,孩子们快乐地踏进了校园。然而,源城区埔前镇双头村石屋小组刘女士一家却在为女儿小娜(化名)上学的事发愁。刘女士9 岁的女儿,因是一级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一直无法上学。3 月1 日下午,刘女士拿出户口本和女儿的残疾证明,哽咽着对本报记者说:“我想让我的女儿上学。”
女童听力存在障碍
在双头村石屋小组,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可以奔跑,可以鼓掌,但却无法听到大家的呼唤,更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悲伤,这个9 岁的孩子叫小娜。
据小娜的母亲刘女士介绍,2006年11月5日,小娜在医院刚出生时,全身发紫,幸运的是,在医生的及时抢救下,孩子终于捡回一条命。不过, 2009年,孩子3岁时,家人发现她听力有问题,也不会开口讲话,遂带她前往广州某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孩子的听力存在障碍,需要换耳膜。“医生说手术费要20 万元,那时候哪有钱去做这个手术。” 孩子的奶奶李明华无奈地告诉记者。
很想背着书包上学
在刘女士家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妈妈学习写字的小娜,她在本子上写下了几串歪歪斜斜的数字。在她认真的眼神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刘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家人和小娜都是通过比划手势进行交流,虽然聋哑,但是小娜很懂事,在家里会帮着做一些扫地、喂鸡之类的简单家务。
小娜的玩伴都是邻居的小孩子。因为她的特殊,小娜难免会被小伙伴投以异样的眼光,她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在家里生闷气。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邻居家的小伙伴一个个背着书包走向学校,小娜总是很羡慕,每次经过学校时,她都会在学校门口逗留好久。
刘女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深知女儿很想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样,能正常“听”、“说”,能背着书包上学。
谁来帮帮小娜?
刘女士的丈夫多年前患有精神病,一家人的生计仅靠她一个人在市区打工维持。尽管小娜每月的生活费不多,不过孩子的读书问题却成了刘女士心里的隐痛。
2012 年与2014 年,小娜的奶奶带着孙女来到当地的双头小学,希望学校能够接纳孩子,但学校却委婉拒绝了。双头小学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孩子聋哑,需要通过手语才能进行交流,而学校并无这方面的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们也告诉他们可以去特殊学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曾多次与当地村委会沟通,试图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困境。
连日来,本地论坛纷纷发布了《叔叔阿姨,我想上特殊学校》的帖子,该帖是小娜的亲戚为其发布的求助帖,之后,爱心网友与热心市民纷纷致电咨询,并为他们一家捐了1000 多元的善款。刘女士说,大家的爱心虽然可以缓解自家的燃眉之急,但她真正的愿望是希望小娜能够到学校读书,学会自立, “我想让我的女儿上学,谁来帮帮我?”
小娜是否能够顺利到学校读书?亦或只能一直这样呆在家里?在此,本报记者呼吁,如有意愿帮助小娜一家的,可与本报记者联系。
本报记者 吴奕镇 朱冀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