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民生新闻 > 阅读新闻

记河源市革命老区河西地区“第一号烈士”谢映光

 
谢家骥老人向记者展示谢映光烈士的手迹。

核心提示:

明年是我市革命老区河西地区“第一号烈士”谢映光为国捐躯70 周年。昨日,烈士之子、今年78 岁的谢家骥告诉记者,记述烈士英勇事迹及收录百余篇烈士遗稿的《碧血忠魂》一书书稿已于近日完成,将争取在明年3 月出版发行,以告慰烈士英灵。烈士家乡——东源县船塘镇李田村一些外出乡贤也表示,条件成熟的话,将为谢映光烈士在李田立碑纪念。

“堂堂大国我中华,日寇侵凌布爪牙,唤醒同胞齐努力,抗日救国靠大家。”“我们爱国是挥毫,抗日言词志气高;大国堂堂将倾覆,英雄谁不拼枪刀!”在谢老家中,记者读到谢映光的遗作《唤醒同胞抗日寇》时,仍觉热血沸腾,豪气顿生。

英雄出生寒家

1910年,谢映光出生于船塘李田,少小聪慧,喜欢吟诗作对,其私塾老师评价其“高挹群言,独标新义”、“陈言务去,清光大来”。1927年,正值谢映光17岁时,其父遭土匪勒索致其失学,后娶妻生子,不料妻又遭土匪绑架,再次破产,无奈之下到香港谋生。这多灾多难的身世,谢映光作自叹诗云“生身冤惨不堪提,五载逢强两掳欺。田产无留还小可,父因丧失复丧儿”,但这苦难的人生并没有压倒他, “文章造就最堪羡,武艺学成亦可欣”,以勉励自己奋发有力。

1933 年春,受到香港工人运动影响的谢映光从香港回到李田后,利用私塾先生的身份,暗地组织群众抗租抗税。1939 年4 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来到船塘宣传抗日,办民众夜校,教群众学文化,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民族解放的道理。1939 年底,谢映光加入地下党员,喜悦之际作诗以表心迹“东团抗日驻船塘,深入李田茂兰岗;说余自发抗日伪,属于爱国应发扬。余获东团此赞扬,接纳加入共产党。送我资料大宣传,发挥特长救危亡。弃教从商和行医,裁缝补鞋行地理,都为宣传救祖国,无思对己弊与利”。

独闯县府为民请命

1940年李田成立了以谢映光为小组长的李田党小组,直接接受船塘党支部管理。 1942年3月,根据地下党的安排,他出任李田村副保长,“白皮红心”开展革命活动,以开“家长恳亲会”之名,暗地支持村民以拖为抗拒交地租、税收、壮丁款等。

1943年是河源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之年,多数地区颗粒无收。谢映光只身一人到河源县府,要求县府落实“二五减租”。他在《进衙门请制止收租粮》诗中云:国难当头学天祥,精忠高节救危亡;百倍信心战狗官,单刀直入衙门堂。官兵抗日在战场,后方支援保粮饷。旱灾歉收民挨饿,应制富豪收租粮。

谢映光后任河西地区情报站负责人,以教书、行医、做裁缝、鞋匠、经商等身份,出入敌驻地,穿越封锁线,组织情报搜集和传递工作。1946 年2 月12 日,他不幸被捕入狱,关押在船塘中学。面对“金钱”、“高官” 利诱和酷刑、枪杀的威胁,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说道:“共产党员谢映光,一生奋斗有信仰,告诫儿孙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又有:“共产党员杀不光,正告顽敌莫猖狂,今杀映光我一个,顽敌狗命也不长!”3月 15日,他遇难于李田河边。

“父亲教育了我”

在谢老家中,记者注意到,一半米多高的旧书稿堆放在角落,诉说成书的艰辛。这本题为《碧血忠魂》的书稿是谢老花费了 18 年整理撰写而成,书稿封面诗“北京危急最寒心,大国何容小国侵;愿我同胞齐奋勇,驱除暴日播徽音”,就来自于谢映光烈士的手迹。说起其中艰辛,谢老说,为寻找史料和补充烈士生平事迹,曾七下广州,八赴惠州,前前后后走访了包括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东江纵队研究会、中共惠阳地委党史研究小组等多达14 个单位,还寻访了谢映光烈士的同学、学生以及同乡等。他说,这期间,父亲的受刑地——船塘中学,父亲的牺牲地——李田河边,不知道去过了多少次。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1 年冬在船塘中学上学时,寝室就分在当年父亲受刑的那间屋子,整整住了一个学期,有时夜里醒来,想起父亲的英勇事迹,泪流满面,想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心里暗下决心,把学习搞好,绝不给父亲丢脸。之后他参加工作了,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一生桃李满天下。“父亲的英勇事迹教育了我。”谢老如是说,出这本书的目的,一是为了纪念父亲,二是为了教育后人。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匕首 一生


上一篇:异地公益组织为河源10名地贫儿捐携带式注射泵
下一篇:市区36个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 年底将完成20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