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首部实体法通过 偷挖恐龙蛋将负法律责任
如果说河源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是万绿湖,那么河源最珍贵的宝贝,当属恐龙化石资源。为了保护我们最珍贵的宝贝,河源在去年9月25日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就开始着手制定并通过了河源首部实体法——《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12 月1 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仁光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就《条例》的制定情况进行了说明。最终,会议以62 票赞成,0 票反对,0 票弃权,全票通过了《条例》。这标志着我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正式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今后,河源的恐龙化石资源将得到法律的保护,破坏或是偷盗恐龙化石资源等行为将要负法律责任了。
恐龙资源丰富
修个路也能挖出恐龙蛋
从1996 年3 月6 日,啸仙中学四个学生在城南南湖山庄工地玩耍时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化石后,河源就开始了抢救恐龙蛋化石行动。到2004 年底,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已经多达1 万余枚,居世界第一。次年4 月,河源成功摘得“中华恐龙之乡”的牌子,并取得一张登记着10008 枚恐龙蛋化石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目前,河源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近1.7 万枚,居世界第一,继续保持着世界吉尼斯纪录。
河源恐龙蛋化石有多“盛产”?施工修路都有可能挖出恐龙蛋。去年4月19日,市区大同路改造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在马路下面的红砂岩层中,挖出一窝恐龙蛋化石。你说,河源的地底下该埋藏有多少恐龙蛋化石?
除了丰富的恐龙蛋化石资源,河源还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地质遗迹资源,是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 “三位一体”的“龙蛋共生地”。
保护压力大
“窃蛋贼”越来越多
随着古生物化石收藏热的出现,恐龙地质遗迹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河源开始出现了较多的乱采滥挖现象,“窃蛋贼”越来越多,恐龙化石非法收藏等问题日趋严重,保护压力日益剧增。
从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开始,河源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恐龙化石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成立了河源市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并不断加大对盗抢恐龙化石资源的打击力度,同时对保护恐龙化石有功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今年8 月3 日,市委市政府还在河源恐龙博物馆召开表彰大会,对第十五批在查找、发现和保护恐龙化石中的3 个有功单位和57 人次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合计奖金20万元人民币。
为进一步加强对恐龙化石和地质遗迹的保护,河源在获批行使地方立法权之后,就将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作为全市首个实体法项目来推进。
制定首部实体法
历时一年《条例》终通过
《条例》是河源首个实体法项目,推进工作千头万绪。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积极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立法中调研、起草、审议等各个环节,把立好“第一法”作为今年最重要一项工作,全力推进立法进程。
为了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不仅设立了法制委员会作为立法的专门机构,还聘请了首批15 名立法咨询专家筹建了立法咨询专家库,并与广东金融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河源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借助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为河源地方立法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条例》从形成草案到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前后历经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市人大法制委5 次审议,草案修改多达30 余次。期间,市人大常委会还多次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并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协助下邀请省直单位专家学者对草案进行专题论证、审查。
据悉,《条例》共35 条,针对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保护为主的理念,重点规范了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适用范围、应当遵循的原则,对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机制、发掘收藏、合理利用、执法主体、行政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诞生大事记:
2015 年12 月26 日,市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立法调研组开展保护恐龙化石资源立法工作调研,我市地方立法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16 年4 月29 日,市人大常委会与广东金融学院签订首个立法项目合作协议,《条例》的立法前期调研、立项论证由立法基地负责;
2016 年6 月14 日,市六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条例》草案,经过近10 个月的筹备、起草和修改,《条例》初现雏形;
2016 年7 月21 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一审;
2016 年8 月9 日,省人大召开《条例》草案专家论证会,对《条例》把脉、会诊,破解我市首部实体法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016 年8 月26 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二审;
2016 年9 月27 日,市人大常委会在广东金融学院举行《条例》草案修改二稿的表决前评估会,邀请省有关单位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全面评估;
2016年10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对《条例》草案二稿进行三审并通过;
2016 年12 月1 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全票通过《条例》。
本报记者 谢素婵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