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囧时代到快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
从一天一班的客运车到15分钟一班的客运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100多公里的现代火车,从需要长时间等待的公交车到随叫随到的网约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的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行靠“挤”的囧时代
“改革开放以前,对于家住东源县漳溪镇的我来说,出行实属不易。”市民吴伟今年61岁,年轻时是国家铁路局的一名员工,由于工作地点在北方的缘故,经常要横跨南北出行。
1978年,吴伟刚满20岁,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河源还没有火车站,过年回家要从北方坐火车到广州,再转坐客车。当时的火车都是简陋的绿皮车,四处透风。“当时,我和同乡几个人拿着火车票,随着庞大的人群‘挤’进站台,再一窝蜂地往火车上继续‘挤’。”吴伟说,“那时候的火车车厢里都是人挤人,前脚贴着后脚跟,站得很累,我试过一站三天三夜,感觉两条腿都不是自己的。那时候的火车不提供热水,更不用说吃饭了,旅途中全靠自己带的馒头充饥。”
到达广州站后,还要从广州搭乘客车回河源,再从河源“挤”客车回村里。吴伟记得,那时候回村里的车一天只有一辆,而所谓的公路都是黄泥路上铺层沙。有一次,恰逢大雨,车走到灯塔至骆湖这一段时,沙子被雨水冲走了,车轮子陷入泥泞中出不来,只有等到道路重新铺沙子,才继续出发,当天深夜才回到村里。
交通工具逐渐增多
“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蓬勃发展,长途汽车逐渐增多,出门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广东属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汽车逐渐增多,但是广州火车站还是超负荷运转。”吴伟说。
“自己是铁路职工,一直希望家乡能有一个火车站,让火车可以在河源停靠下来,方便我们的出行。”那时候,看着铁路一条条修建,吴伟心底也有这么一个声音。
1990年,让吴伟期待多年的河源火车站建成了;1991年,广梅汕铁路动工,1995年通车;1992年京九铁路动工,1996年通车……此时,吴伟通过河源火车站辗转南北,每次从河源火车站走出来,都惊奇地发现河源市区交通的变化,市区路上跑着公共汽车、摩托车、小汽车,回乡的客车从过去的一天一辆变成了一天五六辆。
出行多样化的快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逐渐富裕,人们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进入21世纪,交通越来越便利,私家车不断更迭,公共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
“2012年年底,我记得单位有急事需要去处理,因为春运,火车票难求,当时家人告诉我河源有候机楼可以直达广州机场,就直接到旅行社订了飞机票,然后坐直达车到广州机场,全程只花了三个多小时。”至此,吴伟觉得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对此,吴伟感叹,时代发展得真快,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出门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看看能不能买到票,然后靠身体去“挤”车,现在,年轻人都流行“说走就走”,想去哪,开个车,手机订张票,约辆车,前后就几分钟的事情,交通实在便捷。
如今,已经退休的吴伟在市区居住,偶尔他会掏出手机叫滴滴快车带孩子去市儿童公园,偶尔回老家,则让儿子开车回去。吴伟笑呵呵地说,“等过几年,孙子也都读小学了,高铁在河源建好了,我可以带着妻子坐高铁出去到处溜达了。”
见习记者 吴文婷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