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暖”到“穿美”,从凭票到网购 40 年里穿出来的好生活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过去单调的蓝、黑、灰到现在的色彩斑斓、款式新奇,河源市民穿衣服已从过去的仅为保暖变为时尚个性,购买衣服的方式也经历了过去“凭票”定点购布,到如今动动手指就可全球购的跨越式变迁。
满是补丁总穿旧衣
回忆起40年前的衣服,今年53岁的市民王金兰仍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小小年纪的她总是穿旧衣,每天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她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以前,衣服主要以“蓝、黑、灰、绿”为主旋律,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限量的布票,买布只能凭票去国营的商店购买。而且,由于物资紧张,衣裤普遍都是打着补丁,衣服补丁最多的是肩膀,裤子补丁最多的是坐的那一方及膝盖部分。衣料洗得褪色,仍舍不得丢弃。毕竟在当时,吃饱都比较困难,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
作为家里的老幺,王金兰前面还有四个兄弟姐妹,她总是穿着前面兄弟姐妹们留下的旧衣服,不仅颜色灰扑扑的,洗得褪色,而且到处都是补丁,那个时候的衣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王金兰想要一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衣服太时尚曾被偷
随着家里经济条件的改善,王金兰的衣服也开始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穿上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就已经很时髦,更何况颜色鲜亮的的确良衬衫,更是稀有品,当时十多元钱一件的的确良衬衫,不亚于现在的一件限量版的貂皮大衣。而且,由于当时刚刚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产品供应的数量和种类不多,买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己从国营商店买布料找裁缝制作。由于好的物资稀少,一上架就被人抢光了,没有托熟人找关系还买不到想要的布料。
当时,王金兰的大姐在纺织厂工作,回家的时候给她带了一件花花绿绿的的确良衬衫。王金兰立刻穿上花衬衫到学校上课,引来了同学的眼红。不少女生特意经过王金兰的教室,就为看一眼她的衬衫。也由于太惹人注意,王金兰的这件花衬衫穿了一次后就在宿舍被外面的人爬墙进来偷走了。为此,王金兰还难过了好几天。
足不出户便可网购新衣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不仅衣服的款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而且卖衣服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国营商店,到后来的服饰一条街,再到现在的坚基、万隆城等大型购物商场,逐渐地,逛街买衣服也不再是单纯地购物,更变为一种消遣休闲方式,有事没事都可以去逛一逛、试一试。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发达,购衣的方式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实体店走到了网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下单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的衣服,直接由快递送到家里,非常方便。
去年,王金兰特地让女儿教会了她使用手机购物软件,并在购物网站注册了账号,开通了网上银行,绑定了支付宝和微信,学着网上买衣服。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金兰指着身上穿的花色连衣裙说:“这就是我网上买的,颜色鲜艳,又合身,又便宜。”
王金兰说,改革开放40年来,服饰从灰黑时代走向时尚前沿,从凭票购布到轻点手指送货上门,这种“穿”出来的进步,也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收入和生活水平越变越好。
本报记者 刘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