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8年度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廖成标
医者仁心坚守河源 敬业奉献守护健康
记2018年度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廖成标
在一副眼镜的衬托下,他的面庞显得格外清瘦,言谈举止间从容淡定,散发着平易近人的气息和对生命的敬畏。也许在人群中,他的身影并不显眼,甚至不会给路人留下任何特别印象,但当他穿上白大褂时,却是一个一次次与死神角力,救人于危难的英雄。他就是河源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廖成标,2018年度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工作中的廖成标(左)。本报记者 杨志奇 摄
工作迟迟难开展焦虑万分不想自废手艺差点远走他乡
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见到廖成标时,他刚刚做完一台心脏支架手术,而另一位急需手术的病人已经被推到手术室外了。2008年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廖成标来到河源,开始了在市人民医院的从医生涯。“心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同时也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像心肌梗死这种病一旦急性发作,最佳治疗时间窗口只有短短的12个小时。”廖成标说,心血管疾病尽早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但当时的河源,受限于各方面因素,大型的手术很难开展,大部分患者只能前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进行救治,这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刚来河源的几年时间里,廖成标一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尽快提升,省却患者去往广州、深圳的奔波,保障河源居民的生命安全。
2011年,廖成标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冠脉介入诊疗培训班后,全面掌握了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技术。回到河源的他,觉得万事俱备,终于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相关手术开展起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然而,信心满满的他这次却失算了,回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手术做做停停,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不断进修提升,为的就是能够通过市人民医院这个平台,多做一些事情,但手术一直开展不起来,我所学的这门手艺就真的算是废掉了。”廖成标内心的无奈与焦虑溢于言表。
当时,深圳、中山、清远的一些医院在了解到廖成标的情况之后,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给出了十分诱人的薪资,希望能将他挖走,其中也不乏三甲医院,这也让廖成标内心有所动摇。但在市人民医院的挽留下,廖成标几经思虑,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河源的心血管病人始终还是需要有人医治,责任始终要有人来承担。”廖成标告诉记者,当时他默默告诉自己,留下来就要干出一番事业,干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最终,在廖成标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团队于2013年率先在河源开展起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截止到2018年的5年多时间里,手术总量累计2600余人次。
不顾家人反对坚守岗位最希望看到每位患者健康出院
与其他手术不同的是,心血管病的介入手术多需要通过造影技术进行,而造影就需要借助X光造影机。对于患者来说,一场两小时的造影手术,就相当于照了200次胸片,虽然医生穿着铅衣,但它也不是完全能防辐射,铅衣只能防掉大约50%的射线,剩余部分会缓慢进入身体,并且医生的头部和四肢等部位还是会裸露在外。因此廖成标的工作就像蜡烛,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时,慢慢地也耗尽着自己的生命。
但是,作为市人民医院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诊治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骨干医师之一的廖成标,尽管知道长时间处在高辐射的环境之中会增加患上白内障、甲状腺癌、皮肤癌等疾病的几率,但他仍然选择坚持,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决定留在河源时,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廖成标除了完成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手术外,还坚持在门诊出诊,每年门诊接诊数量逾6000人次,同时还为数千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医学科普宣教服务。繁重的工作,让1975年出生的他华发早生,身体也显得有些消瘦,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位患者能健康出院。
对于这样一份工作,廖成标的家庭也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家人都希望廖成标能换一份工作,为身体健康着想的同时,也多一些时间陪陪家人。“从事了这个职业,就得干这个活,就算家属反对,那也没办法。”廖成标叹了一口气,朝墙角扭过头去,似乎不愿意让记者看见眼角泛出的泪花。
在廖成标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市人民医院的相关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升,其中急性心梗的手术成功率已经超过95%,让市民再也不用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奔波看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安全高效的治疗。
本报记者 彭茂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