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轮”新貌新气象 村美人美风尚美 脱贫攻坚让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村民幸福生活指数大大增加
围屋换新颜,门庭似当年。近日,始建于明朝的陈公寨陈氏宗祠,添新装,换新貌,庄严气派;始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的三星楼首期修缮完毕,正中大门横额“三星楼”,左联“三元新气象”,右联“星聚旧家声”,让重焕生机的三星楼在冬日的村庄显得格外醒目。记者了解到,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陈氏子孙出资出力,想把该村打造成具有河源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基地。
新轮村由深圳市盐田区发展和改革局、深圳市盐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深圳市沙头角商业外贸有限公司对口帮扶,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驻村扶贫工作队经常组织一些爱心人士看望村里的贫困户。用2019年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的陈秀珍的话来说,“经济上宽裕起来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那颗曾经无望的心已经‘满血复活’。”
新轮村同心巷重焕生机。
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已过花甲之年的陈秀珍与两个孙子相依为命,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祖孙仨人的生活目前比较稳定。记者了解到,新轮村主动与深圳对口帮扶地区建立劳务协作的长效脱贫机制,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和就业培训,促进其稳定就业,积极开发养路、护林、护草、生态管护、卫生保洁等用于扶贫的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予以托底安置。截至2020年6月,新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人数为63人,外出就业35人,当地务工20人,公益性岗位4人。
今年帮扶单位还筹集50万元资金入股东源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投资收益的方式解决村集体收入不足问题。驻新轮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温瑜彬说,预计今年底,村集体收入可达到20万元,达到省定贫困村出列标准。
联手撬动帮扶资金能效
作为广东省茶叶专业镇,上莞镇自古就以产茶闻名,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所产仙湖茶色纯味厚,清香甘醇,素有“茶乡”之美誉。此前,该镇已有仙湖、百坝、苏杨、两礤4个村产茶叶。2019年,经过深入调研,新轮村实行“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帮扶单位出资200多万元,购买40亩仙湖山茶园的经营权、600平方米加工厂房所有权和相应配套设备及项目启动和运营资本等,并成立东源县仙湖顶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运营管理。
今年,东源县仙湖顶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东源县新轮三星楼种植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签订联合销售协议,打造了仙湖绿茶、野生山茶油、红薯、水稻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扶贫产业,丰富扶贫产品种类结构,有效撬动帮扶资金能效。
新轮村旧貌换新颜
说起上莞,相信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是当地的名优特产“仙湖茶”。实际上除了纯香甘滑的茶叶,上莞还有一项传承了400年的民俗活动令人神往,那就是“灯日”(农历正月十一日)后的“追龙”。据了解,“追龙”活动始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群众以此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好运连连。而“追龙”活动的“主战场”就是新轮村同心巷。
“和风甘露”“江山聚秀”,记者看到,新轮村对同心巷的老旧房屋和沿线房屋外立面进行了统一规划美化,对小巷外墙涂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壁画,显得古朴而鲜活。新轮村镇成希望小学门前,三层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紧挨着党群服务中心的是新轮文体广场,二者齐头并进,正加快推进,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交付使用。如今的新轮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幸福生活指数大大增加。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