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红色”祠堂见证烽火岁月 江东新区将陈家祠打造成红色教育课堂

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广州陈家祠因其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而蜚声省内外,同为陈氏家族祭祀先祖、先贤的“朝拜祠”,我市江东新区古竹陈家祠比广州陈家祠“年长”6岁,这一“红色”祠堂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后东特委等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的大本营,地下党交通员利用陈氏祖牌为掩护巧妙传递情报而被传颂至今。

17日,在东江河畔客家民居簇拥下,修缮一新的陈家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陈家祠保护促进会执行会长陈杏荣告诉记者,陈家祠在当地刮起了“红色旋风”,记者在现场看到,时值三伏,“红色”祠堂仍然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不少人慕名到陈家祠参观,了解“红色”祠堂光荣革命历史,感受古竹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英雄事迹。


修缮后的陈家祠在众多民居簇拥下格外醒目。

“红色”祠堂烽火画卷

古竹镇陈氏宗祠,建筑面积为1395平方米,是一座古朴典雅、工艺精湛的古祠。该祠堂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由紫金、河源、博罗三县部分陈氏家族集资兴建的“朝拜祠”。

陈家祠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祠堂。抗日战争时期,陈家祠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紫金分团、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三个革命团体活动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共东江特委、后东特委领导东江人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地区之一。

据紫金地方史记载,1938年9月,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古竹特别支部书记黎伯枢和进步青年黎明、黎伯奎、许绍增等组建了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全大队共有400多人,大队部设在古竹陈家祠。之后成立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紫金分团的活动部都设在陈家祠,陈家祠成为抗日救亡团体的大本营,中共东江特委的联络处。

祖牌掩护巧传情报

1945年初,在古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共后东特委领导人梁威林、郑群利用各种条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陈家祠周围活动的紫(金)河(源)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就有70余人。在陈家祠,我党地下组织巧妙利用陈氏祖牌,将革命情报藏在祖牌之下,通过这种方式,一次次安全又及时地将革命情报传送出去。1945年,侵华日军节节败退,计划从河源县沿东江而下继续劫掠,当时的古竹镇蓼坑村村民、地下党交通员黄桂香得知后,通过陈家祠的陈氏祖牌把这份重要情报传送出去。

1945年6月,梁威林、郑群得知消息后,选定东江河古竹至秀埔一段为截击日军的战场。当时,抗日武装队伍组成300多人的主力部队,在梁威林等人的指挥下,与河源后备大队200多人联合伏击日军;同时,古竹潮沙村党支部有关负责人也带领50多名群众,带着本村的土枪土炮配合作战,打得日军狼狈逃窜,当场击毙日兵6名,缴获日军一批枪支弹药等物资。

打造红色教育课堂

古竹镇陈家祠2006年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河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而陈家祠革命精神则具有鲜明的“河源符号”,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也是江东新区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近年来,江东新区和古竹镇不断修缮完善陈家祠,将陈家祠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课堂,建设成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让古竹陈家祠的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时代的光芒。记者了解到,为保护这一革命遗址,古竹镇2018年5月开始对祠堂进行全面修缮,设计方案总造价830多万,目前已投入227万对祠堂内外修缮,还计划投入1500万,在祠堂外面设计规划做一个展馆。

7月7日,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到古竹陈家祠革命遗址考察,提出要打好“老区牌”,用活用好政策,重视红色资源禀赋,突出重点,推动古竹东江革命旧遗址群升级打造,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黄倩 黎兆云

 






上一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这样部署防汛救灾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