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 阅读新闻

藏在美食里的年味 寄托在年味里的乡愁

春节,不仅仅是意味着合家团圆,还蕴含着浓郁的美食文化。在外的游子期盼春节,不只是想念和家人团聚的那段时光,也怀念饱含年味的一道道美食。每逢春节,客家人总是会备上一些特色小吃酥角、客家米橙等作为走亲访友的手信,这些手信也为客家人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打米橙咯!打米橙咯!”                                         

客家的一个特色小吃,叫客家米橙。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师傅拿着黑黑的崩锅,来到各个村子,一边走一边喊:“打米橙咯!打米橙咯!”每次听到这个声音,大家就知道春节要来了,纷纷拿着大米、糖、柴火等物品排队等着“打米橙”。腊月十七,“打米橙”的手艺人来到了陂头镇丰杵村,刘奶奶在听到手艺人的声音后,快速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打米橙”的必备用品来到现场排起了队。不一会,在手艺人的周围就集合了前来“打米橙”的村民和前来观看的孩子,孩子们兴奋地围绕崩锅转,只为了听爆米花出锅时“嘭”的响声。

现场,手艺人把崩锅放在有柴火的铁架上慢慢地摇,使崩锅加热均匀,当加热到一定程度,手艺人把崩锅拿下来,一拉一扯,崩锅发出“嘭”的一声炸响,原地冒起白烟,爆米花的香味顿时弥漫整个区域。随后,另一个手艺人把爆米花、花生等加入煮好的糖浆里,快速搅拌均匀,再将其倒入准备好的托盘上,铺平压实,然后拿起刀趁热切块,一块块诱人的客家米橙就做好了。“我这次做了很多米橙,因为我外孙、孙子都喜欢吃,外面买的都不是这个味,孩子们都不喜欢吃外面买的。”刘奶奶说到,客家米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因此每年春节,家里都会备很多客家米橙,在走亲戚的时候作为礼品送出去。刘奶奶嫁到外地的女儿,今年早早地回来娘家过年,客家米橙是她在异乡时最为思念的一道美食。“小时候,家里过年的时候都会‘打米橙’,我们姐弟几个就会兴奋地围绕在崩锅旁边转,分着吃一块客家米橙。”刘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自她出嫁后,很少有时间能在过年的时候回娘家,已经很久没吃过客家米橙。这次回娘家过年,不仅吃到了久违的客家米橙,也让她再次回忆起了童年的快乐。

炸酥角

酥角因为香脆的外皮,香甜的花生馅饱受大家的喜爱。每次春节前,家在连平县陂头镇的谢阿姨总是会召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同制作酥角。腊月二十七这天,谢阿姨早早起来和面,制作酥角皮。“我昨天就把馅料准备好了,今天最主要的就是把酥角皮弄好。”谢阿姨告诉记者,酥角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酥角皮。在和面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猪油和鸡蛋,可以让酥角吃起来的时候更加酥松和香甜,否则酥角吃起来会硬邦邦的,影响口感。面和好后,谢阿姨请的“助手”也陆续来到了她的家中,有人负责用工具印出圆形的酥角皮,有人负责包酥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屋子里传来阵阵的笑声。

下午四点,酥角全部包好,谢阿姨负责最后一个步骤,炸酥角。谢阿姨说,将油用小火慢慢烧热后,把酥角慢慢放入锅中,将其炸至浅浅的金黄色即可出锅。谢阿姨一边介绍,手上的动作不停,不一会,金灿灿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酥角慢慢填满了旁边的盆。“其实一年到头,大家很少聚在一起,每年借着做酥角这个机会,就会把亲戚朋友叫过来一起帮忙,然后聊聊天,也算是一个聚会吧。”谢阿姨外出务工的女儿说到,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会突然想吃酥角,不只是怀念酥角的美味,也是怀念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做酥角的时光。

本报记者 谢梦君






上一篇:河源海事安全不打烊 全力保障辖区防疫水上交通双安全
下一篇:春节新风尚之春节尽孝道,陪陪我的“李焕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