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精神文明建设 > 阅读新闻

我市倾力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城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城市环境卫生。我们去散步的时候,路面上基本看不到垃圾,垃圾桶也是干干净净的,看着就很舒心。”提起这些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时,市民钟女士由衷感慨。

干净整洁的城市道路、整齐有序的大街小巷、有温度有烟火味的生活环境,这是居民生活在这个城市最真切的感受。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城市面貌和环境品质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节节攀升,有厚度、有风度、有温度的文明河源逐渐形成,居民获得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河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突出精细管理 打造洁净美丽之城

方寸之间显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市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城市的“面子”,更注重城市的“里子”,在细节上以“绣花”心思、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细小处做“绣花”文章,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时段,“绣”出精致优雅的城市品牌,“绣”出和谐宜居、群众满意的“城市画卷”。

王公社是一名环卫工人,主要负责源城区凯丰路附近的环境卫生,他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支持者,也是见证者。为了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他每天早早地便来到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卫生。“我一天基本要清理三次垃圾,确保负责区域的卫生始终保持干净、舒适。”王公社说,在工作中,他明显感受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成果,市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随手扔的现象减少,街道环境在大家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能享受到洁净的街道带来的舒适感。

王公社的感受也是大多数市民的感受,从街道环境卫生到市政设施维护,从城市颜值到城市品质,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文明城市创建的硕果。“当前,市区四座人行天桥、宝源片区及老城西区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今年以来,共完成630多个零星维修项目,累计修复路面约1265平方米、人行道约1600平方米、排水排污管道210米,设施完好率在97%以上。”据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威介绍,为营造洁净、宜居的生活环境,市城管综合执法局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心城区全覆盖。2021年以来,我市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170个;高标准做好路灯、路灯线路及河源高喷、珠河桥水景的管护,实现“白天要美、晚上要亮”的目标,不断提升河源城市颜值。

突出执法温度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违法建设治理、市容秩序专项整治、群众疑难问题处理……一项项工作中,都能看见城市执法的温度。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城市发展也愈加有温度与厚度,市民生活愈加有质感。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军,在执法过程中既讲究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也坚持柔性服务,刚柔并济,全力守护好市民的幸福生活。为做到规范执法,打造“有序之城”,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全面加强执法队伍的政治建设、法治建设、行风建设,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心怀人民”的城管综合执法队伍。截至今年8月底,共查处违法建设面积18.55万平方米;积极督导各县(区)城管执法部门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乱摆乱卖、乱拉乱挂、乱停乱放、乱搭乱建、露天烧烤等违法违规行为36000多宗,以实实在在的综合执法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以一桩桩有力度有温度的执法事例增添了文明厚度,让城市更加宜居。

“生活环境好了,没有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行人通行便利,身边的人友善热心,在河源这座城市生活、学习,我觉得还是蛮舒适、幸福的。”市民程翰清说,在他人的影响下,她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街道清扫、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将继续狠抓市容秩序突出问题整治、优化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推进市政管理提质增效、畅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渠道、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大宣传格局,高质量推进河源城市品质与形象提升,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钟文华 文/图

 






上一篇:市博物馆宣传教育部深化文明实践活动 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下一篇:我市各级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担使命 锐意进取谱新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