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进法治河源建设 以法治力量弘扬文明新风
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折射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从立法、执法、普法三个方面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和群众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法治河源建设,以法治引领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法治素养
立法执法相结合 保善治保权益
“立法的目的就是以科学立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市人大正在研究制定《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河源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庆铎介绍,《条例》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倡导和治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规定了执法、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公共秩序、饲养宠物、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社区、乡村等十五类基本文明行为规范,并建立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系相匹配的促进与保障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促进与保障文明行为。
据悉,《条例》的制定对我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规范文明行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条例》外,我市还在市容和环境卫生、生活垃圾处置、户外广告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立法,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
立法是执法的基础,执法是立法发挥法律效力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市积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提供保障。
“我们围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上线运用行政执法两平台,常态化开展执法案件评查,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李庆铎告诉记者,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市积极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稳妥推进镇街行政执法,将279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到镇街,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对全市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职责起到了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法治基础。
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以法治宣传营造文明氛围
行走在河源街头、村镇,均能看到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内张贴着各种法治知识,让市民在逛公园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河源高级中学,学生们身穿制服,庄严地坐在“模拟法庭”上,再现庭审现场,在实践中增强法治素养;在河源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VR体验区、法律咨询区、法律阅览室、仿真毒品展览区依次映入眼帘,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法治教育……“这两年我看到好多民法典的宣传,像市茶山公园这里还有很多的法治宣传活动,还有手机上都看得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些法律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很有用。”徐女士说。
法治宣传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意识,我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全力提升法治教育质效,实现普法宣传“有声有色、有形有效”,市民法治意识显著提高,为法治河源建设筑牢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助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善。“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每年选择一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以垃圾分类、文明出行、禁止高空抛物等小切口的内容,以法治的方式规范公民行为习惯养成,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河源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李惠波告诉记者。
据悉,在普法宣传的过程中,我市注重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等“法律八进”活动,2022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6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品、普法资料70多万份,接受群众咨询1.5万余人次,直接受众人数45万余人次。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汲取法治素养,感受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魅力。
为激发广大市民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我市还不断丰富和繁荣法治文化,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开设电台普法栏目《法治声音》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当前,市直及五县二区建成9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其中7个获评省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闻啸轩学堂(原阮啸仙纪念馆)在2020年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电台普法栏目《法治声音》被评为第一批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为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城市的文明,根植于法治的土壤,法治是守护城市文明秩序的内在力量。河源正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提升市民法治素养,筑牢文明城市创建根基,用法治力量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谢梦君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