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古郡 和美和平 和平县不断汲取文化养分,凝聚奋进力量
“每到晚上和周末,这里就会有很多市民过来休闲、游玩,感受阳明文化。”近日,正带着孩子在和平县阳明修心园游玩的群众李女士告诉记者。
去年落成的和平县阳明修心园正是和平县打造阳明文化名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和平县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文化养分、倡树文明新风、践行当代价值,不断擦亮和平阳明文化名片。
和平县阳明修心园
王阳明与和平的不解之缘
和平县阳明修心园内,有一座王阳明雕像。王阳明生于浙江,卒于江西,他的雕像为何会出现在遥远的和平县城?
明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赣南、粤北等地。此时,江西、湖广、广东和福建数省交界的山区,盗贼横行。王阳明到任后,展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阳明率兵倾营而出,势如破竹,大败逃窜到九连山的匪盗。同年五月,王阳明上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疏》,恳请设立县治。三个月后,朝廷批准“增设广东惠州府和平县,割龙川河源之地以隶之”。此后,王阳明择贤安民,大兴儒学,使百姓明教知礼,移风易俗。在其德治文化政策的影响下,和平人民一直崇尚“阳明文化”,重教兴学,知礼守法,移风易俗,民风淳朴,和平县因而有了“阳明古郡”的美誉。1941年,为纪念王阳明的功绩,和平县把县政府所在地改名为阳明镇。
如今,和平县城建有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民间有庙宇摆放王阳明神像,还有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建筑,例如阳明中学,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大桥、王阳明雕像等,细细道来,不胜枚举。在文化教育方面,和平致力推行“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心学已潜移默化至和平人民的心中。数年来,和平县一直致力于着手保护并修复浰头和平巡检司、阳明古道遗址等,其中也不乏孕育了“阳明纸”“阳明伞”“李田仙岩”等带有特色鲜明的阳明文化符号。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阳明修心园以阳明公园王阳明雕像为原点,呈辐射环形状,占地面积80余平方米。公园在广场前方侧立《阳明修心园铭》碑石,在广场环形扇面竖立12座花岗岩石刻,碑石上撰文记载王阳明在和平挥鞭征讨、设立县治、抚治一方、教化安民的历史,12座石刻均融合主题词、传习录语句、原创配图、小故事等文化元素,通过线雕形式立体呈现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精华,纪念王阳明的建县之功、挖掘阳明文化的德育之用、讲好文化故事的创新之举。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平县为粤、赣、闽三省要冲,地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腹地,是阳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王阳明主张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兴文重教,翻开了和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也在和平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和遗迹。阳明文化成为和平珍贵的文化财富,深深融入和平文化血脉。
和平县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阳明文化,深入发掘阳明文化当代价值,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举办了“阳明文化周”活动,打造了阳明博物馆、阳明广场等一批人文景观,推出了“知行合一”少儿声乐套曲,“阳明古郡,温泉之都,生态绿谷,红色苏区”的和平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此外,和平县深入挖掘阳明文化中关于修心的经典语句,提炼出与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良心”“民心”“养心”“砺心”等内容,用心打造阳明修心园,为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提供涵养心性、砥砺德行的场所,打造了解和平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文化凝聚奋进力量。近年来,和平县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文化激发城市活力、赋能城市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成了新图书馆、新文化馆,打造了“一河两岸”文化长廊,纵深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本报记者 曹志成 通讯员 陈鸿辉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