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戏日日新 齐奏古邑“奋进曲” 河源挖掘“非遗”文化,传承文化根脉
日前,2023年紫金县戏曲进乡村活动暨紫金嶂下第二届田园文化节(花朝戏专场)在龙窝镇嶂下村举行。虽下着雨,但观众欣赏花朝戏的热情一点不减,现场气氛热烈。新编花朝戏《等郎妹》选段、传统花朝戏《三看亲》等节目精彩纷呈,表演风趣幽默,一展地方特色,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花朝戏的独特魅力。“家门口也能欣赏到经典传统好戏,大饱眼福,真开心。”现场一村民如是说。
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把“非遗”“大戏”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如今在河源城乡已成常态。近年来,河源市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健全“非遗”保护体系,持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积极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全市“非遗”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
目前,我市每年开展进乡村进校园展演活动300多场,五县一区均建立了“非遗”展厅、创立“流动非遗盒子”,有效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通过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花朝戏《卖货郎》表演。
乡里乡气“有看头”
百年花朝唱“新曲”。作为粤东北客家地区最地道的地方小戏种,河源紫金花朝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唱词幽默诙谐,曲调风格抒情流畅,旋律优美,备受客家地区一带群众欢迎。2006年5月紫金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成立60多年以来,已排演了100多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尤其是近年来,紫金花朝戏积极赋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创作、排演了大型花朝戏《烈火丹心》《血田英魂》《接你回家》,小戏《赵四做主》《山海情》《县长下乡》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如今花朝戏,乡里乡气‘有看头’,传统剧目能让人重温‘小时候的感觉’,现代花朝戏剧目更让人受到教育。”紫金县花朝戏剧团负责人如是说。以大型现代花朝戏《接你回家》来说,作为《血田英魂》的姊妹篇,其大气恢宏的场景和舞台效果、演员拿捏到位的舞台表现,让全场观众不仅享受到了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还接受了一次党史学习教育。
忠信花灯传承人讲述花灯历史。
有数据显示,自2007年启动建立市、县两级“非遗”名录工作以来,截至2023年8月,河源市公布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11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9项,推动建设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挂牌成立市级“非遗”传习基地16个,创建第一批市级“非遗”工作站3个。河源市还加大资金投入,支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近三年来,我市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179万元、省级“非遗”保护资金206万元,用于花朝戏、灯彩(忠信花灯)、龙川手擎木偶戏、紫金提线木偶等项目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工作。每年投入市级“非遗”保护资金11万元,用于114位市级传承人开展项目传承活动。
多方施策激“活力”
我市积极推进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创新形式,开辟活态发展新路径。以紫金花朝戏为例,河源市树立紫金花朝戏文化艺术周品牌,包括传统戏剧交流展演、戏迷擂台赛、论坛等系列活动,每届线下吸引大批粤港澳大湾区戏曲爱好者参与,线上直播吸引十多万网友观看。至目前,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已增至26个(其中市区2个,县内24个),组织业务骨干开展常态化教学,平均每年培训中小学生近1000名。在此基础上,河源市还积极开展“非遗+文创”,推动传统与现代创意结合,探索“非遗”新气象。河源市积极利用111项“非遗”项目资源,举办河源文创设计大赛,推出具有河源特色的创意礼品、“非遗”手作、客家服饰等500多件。
为丰富“非遗”业态,河源积极推动各类“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激活“非遗”内在潜能,让“非遗”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零距离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河源旅游资源,实现“1+1>2”的效果。每年,我市开展“广东·连平忠信花灯节”“河源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形成以民间艺术大巡游、花灯展、群众游园猜灯谜、客家民俗表演、“升灯仪式”和“千席大宴”等一系列活动串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汶水塘捕鱼节”“蓝大将军出巡”“追龙”等优秀民俗活动做大做强,形成地方特色乡村游项目。除此之外,河源市还推动射弩、龙川杂技、手擎木偶戏、客家山歌、花朝戏等项目进入景区景点,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今夏“非遗”好热闹
“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作为客家乡间一项传统节庆民俗,舞金狮已在紫金县凤安镇下石村流传百年。今年暑假期间,下石村舞金狮备受关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青青紫金”实践队深入下石村开展“龙狮相会,共创‘非遗’”活动,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到凤安镇开展“打响舞金狮文化品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活动,利用学术专业优势,协助紫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金舞”传承发展。
“惠阳河水白茫茫,穿对草鞋就上江。七女有情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暑假期间,广州新华学院的“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访了源城区源南镇河紫路和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等地,开展了为期13天的“东江水路歌”调研之旅。
而在连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槎城寻鲤队”深入连平县高莞镇,开展以“高莞鲤鱼舞传承和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学习鲤鱼舞的工具制作和舞动鲤鱼的技巧,编写了新式鲤鱼舞剧本并参与剧本排练,以拍摄纪录片和编辑推文为载体,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为媒介,在实践中探索鲤鱼舞宣传的可复制路径。
演绎“新曲”待何时
看到手中的“老玩艺儿”受到这么多年轻人的喜爱,最开心的莫过于精耕“非遗”项目多年的老艺人。“槎城寻鲤队”队员们跟着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平传统舞蹈鲤鱼舞代表性传承人刘日祥一起制作着鲤鱼骨架、练习鲤鱼舞。鲤鱼舞动,八方吉祥。鱼灯的手柄,期待一双年轻的手将其拾起。刘日祥说,这个鲤鱼舞要靠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传下去,“他们大学生来学习鲤鱼舞是最好的了,发展下去,把鲤鱼舞传承到万万代,不要让非物质文化遗失。”
实地走访、人物访谈、“非遗”创新……今年暑假期间,不少青年大学生聚焦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在调研和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投入到文化传承工作中。在龙川县佗城镇,广东科技学院“夏乡星火实践队”以佗城文化为媒介,深入调研其独特之处,通过角色扮演、中英文讲解,以微视频、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讲述佗城的千年文化故事和特色美食。此外,实践队结合佗城景点特色,设计出佗城镇系列文创明信片,帮助佗城镇景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项目犹如一个个精神图腾,早已融入客家文化肌理,累积成一篇篇“宏大叙事”,诠释着客家文化的厚重精神与活跃因子,通过不断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这些传承百年的非遗项目,迎着时代的浪潮,必将愈陈愈香,也将继续擦亮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金名片’。”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