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市两会 > 阅读新闻

凝心聚力献良策 助推高质量发展 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情系民生

昨日,政协第八届河源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后,5名市政协委员上台发言,围绕生态旅游业、基础教育、竹产业、数字乡村建设、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等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传递群众声音,为河源发展凝心聚力。

姚家芳:打造健康旅游、乡村旅游品牌

经历了新冠疫情三年冲击的后疫情时代,目前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困局。市政协委员姚家芳建议,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业发展,紧紧抓住“绿富”双赢这个结合点,从政策、资金方面予以相应支持,使之成为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切实强化对文旅业的金融支持,继续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引导文旅行业加快整合步伐。要出台措施探索国有资产与民营资本在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道路,培育本土文旅集团牵头乡村文旅运营,用文化引领、旅游带动、产业融合的开发策略参与乡村旅游、推动三产融合,通过项目合作、区域共建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姚家芳建议,应鼓励各地规划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特色商品,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夜间消费打折促销等活动,创新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应借助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六色”旅游,打造知名的健康旅游、乡村旅游品牌。

吴水平:深耕细作力促基础教育行稳致远

教育,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前途,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初中教育综合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与市民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

市政协委员吴水平建议,要推动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深度推进教育集团办学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市办学的体制,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大力推动公办初中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破解初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学校互动共生、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推动落实教育质量和素质综合性量化考核。主动破除“三率一平”的单一评价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真正落实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为主的多维度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摒除不适合学校发展的陈旧观念,继承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探索科学的能力教学理念,形成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方向,赋能公办初中教育良性发展。

吴丽琴:双碳战略驱动助竹产业“破局”

我市竹资源丰富,竹林总面积约74.6万亩,全市年生产加工竹产量约853万根,是广东省重点竹产区之一。当前我市竹产业发展困境为:竹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化程度较低;竹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型人才缺乏等。

对此,市政协委员吴丽琴建议,要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集约化发展。要将和平、龙川竹产业发展纳入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引导和平、龙川申报省级林业示范基地和林业龙头企业,打造竹林产业示范园,以竹海为重点开设旅游环线,发展竹文化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业链集群。在市区、灯塔盆地农高区及龙川、和平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中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附加值较高的竹制品企业,支持打造竹产业龙头企业,并通过“内培外引”竹产业龙头企业的策略,打造和培育特色竹业品牌。建立完善各类示范基地和重点竹加工企业的激励机制,落实各项税收减免、贴息、融资和补贴政策,统筹使用相关涉农资金,设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进竹林碳汇改革,探索建立竹林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搭建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开展竹林碳汇交易试点。

熊衍可:数字发力助推乡村更璀璨

目前我市农村光纤累计达21.3万户,市、县、镇、村政务外网互联互通。但我市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基层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

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市政协委员熊衍可建议,统一规划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借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做法,全市“一盘棋”统筹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乡村一张图”“乡村智慧治理”等新模式,依托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服务,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通过“一屏”“一图”实现三维场景下展示村庄山、水、林、田、湖规划全貌,使乡村自然资源分布、项目布局、用地状况一目了然,创建“一屏感知全域、一图掌握全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村服务数字化。同时,要积极开展数字乡村的教育培训工作。推动镇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点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民合作社+乡村电商模式,培训和发动农民通过淘宝直播、腾讯微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创建淘宝村、微商村、直播村,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多元化,提高农产品销量及农民收入。

易新河:聚焦实体经济打造我市优势产业

在我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全力奏响“产业兴市”量质并重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打造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易新河建议,要发挥政府在打造培植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协调各县区各园区的优势产业分工布局,牵头为优势产业提供技术、资源、市场统筹支持。我市要积极争取粤东粤西粤北产业转移基金支持,撬动金融、社会资金支持产业承接主平台、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建设。发挥招商引资作用,把好项目质量关。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空间承载力问题,坚持招商选资、精准发力,立足本市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发展基础,重点突出高能级企业、总部经济和新经济三大方向。不断扩大产业投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因势利导,成规模地培植诸如机械模具等适合我市的新优势产业。

易新河建议,要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市政协委员热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 求真务实 振奋人心
下一篇: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一、二次会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