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花灯、唱童谣……河源非遗走进课堂 赓续客家文化血脉 培养小小传承人
本报讯 记者 高雅 通讯员 曾美兰 记者近日从市图书馆了解到,今年9月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市图书馆、市槎江书院、市图书馆学会等联合开展的“读书月·全民悦读——非遗记忆课堂”分别走进源城区公园东小学、连平县油溪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东源县义合镇中心小学,开展忠信花灯和客家童谣教学活动,激发少年儿童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课堂中了解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
同学们学习忠信花灯手工技艺。(资料图片)
学做忠信花灯 争当非遗小小传承人
今年9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忠信花灯传承人刘艳芳走进源城区公园东小学和连平县油溪中学,忠信花灯技艺在校园开课。
此次课程历时3个月时间,课程设置丰富且系统,从对忠信花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制作工艺所蕴含的民俗寓意等花灯理论知识讲解,到动手制作花灯,每一期课堂都是干货满满。“看到学生们制作花灯的过程,不禁想起小时候,我是在家族的影响下学习了花灯制作。希望更多青少年了解忠信花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为非遗小小传承人。”刘艳芳说。
印灯裙、写灯带、裱图案、糊花灯……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沉浸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刘艳芳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花灯的制作方法,各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为花灯添上灯裙、挂上灯带,共同完成一盏状元灯的制作。“我学习了状元灯的剪纸、写对联、刻龙等制作步骤,特别有成就感,希望还有更多机会参与非遗活动,传承好非遗技艺。”源城区公园东小学学生毕紫涵说。
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忠信花灯手工技艺课程共设了16期课程,分别在源城区公园东小学、连平县油溪中学开展忠信花灯之“状元灯”和“走马灯”的制作,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忠信花灯的历史、种类、赏灯习俗等,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客家童谣进课堂 非遗传承有新声
记者了解到,非遗记忆课堂还分别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和东源县义合镇中心小学开展以“客家童谣伴成长唱响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传承客家方言,增添了同学们对客家童谣的兴趣,在传唱客家童谣的过程中,弘扬客家非遗文化。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客家童谣课堂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唱响,一阵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客家歌谣美育工作室成员陈翠萍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示与动作表演向同学们讲解客家童谣的歌词含义,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地跟唱着客家童谣,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一首动听的客家童谣唱响校园。“希望通过课堂引导孩子传唱童谣、学习童谣,以此实现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传承。”陈翠萍表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副校长杨志华表示,接下来,该校将继续加强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客家歌谣美育工作室的合作与交流,让客家童谣课程在校园常态化,让学生在客家童谣中了解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让美育浸润校园,非遗传承有新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初秋时节,河源绿意不减,义务植树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题林内树木葱茏,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里湖绿美广东生态示范区,无叶美冠兰、翠金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