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助力河源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8日,在河源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场)上,人大代表、企业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聚焦“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助力我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题踊跃发言,共同探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强化产业链协同、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引育高端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强化产业链整合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1+3”产业,其中首位就是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5.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31.56%;2025年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74.78亿元,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然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河源电子信息产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河源电子信息产业正处由‘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关键期,未来需以‘强链补链’突破低端锁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孙为军建议,河源要强化半导体布局,提升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同时,拓展高附加值领域,依托卓翼科技、华勤技术等龙头企业,延伸至车载电子、AIoT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等赛道,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此外,还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本地配套率,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省人大代表高芳亮认为,当前,全球电子信息技术正经历“双碳”驱动下的深度变革,河源必须抢抓“东数西算”工程与深圳都市圈建设双重机遇。对此,他建议河源要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建设“大湾区绿色电子制造基地”和智能终端零部件产业园,并依托河源优势稀土资源,联合优势单位开发稀土磁性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建设电子材料提纯基地。其次,还要构建“前店后厂”产业生态,建设大湾区绿色算力配套基地,进一步加强和推广万绿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以万绿湖为核心的一系列品牌标识。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伴随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加速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低空经济、绿色智造等也成为本次会议热议的焦点。
“为加速推动河源市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入全省现代化产业布局,河源要依托河源国家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深化无人机与AI、载人飞行器融合研发,争创省级‘低空经济创新中心’,推动‘低空经济+’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苗伟建议,河源要建设车联网产业基地,引导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同步升级,与人工智能“数据、算力、模型、场景”深度融合,加快将河源市建设成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同时,建设绿色智造先行区,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建设智能生产线及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
“不管是6G时代的环境感知、低空飞行器的智能控制,还是车载智能设备的工况监测,都离不开新型传感器领域这类核心器件,而河源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副教授陆凯建议,河源应立足景旺电子、京泉华等企业的电子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型传感器和新能源汽车配套两大领域,形成与大湾区汽车产业的配套协作,以此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会上,人大代表、企业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纷纷为河源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大文章建言献策。
“在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征程中,高端人才始终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钟海强表示,希望河源持续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补贴政策、河源英才卡便利政策等人才政策,让更多的人才来到河源、留在河源。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刘连青建议,河源要实施“湾区工程师回流计划”,对引进沿海地区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给予薪资补贴。同时,强化高端人才激励,扩大《河源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覆盖范围,对PCB领域专家给予一定的奖补,并配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
“电子信息产业非常消耗技能人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门槛也较高,即要有理论基础,更需有实践技能,必须精心培育。”中兴通讯技术总监朱晓光建议,河源需培育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或扩大在校生规模,并引入企业导师负责技能培训,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在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同时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储备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邹菡萏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