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间咸香,心头故乡
盐焗鸡是广东客家的名菜,因为“鸡”与“吉”同音,寓意吉祥,所以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必定要在宴席上摆一盘,以示隆重。这道菜虽然普通,却承载着客家人千年迁徙的艰辛历史,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我出生在梅州乡下,每逢年节,阿嬷总要亲手做一只盐焗鸡。她选的是自家散养的三黄鸡,宰杀洗净后,用粗盐里外抹匀,再裹上几层草纸,埋入炒热的粗盐中慢慢焗制。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厨房里渐渐弥漫开来的香气却让人心甘情愿地等待。阿嬷说,这种做法是从五华那边传来的,当年客家人南迁时,为了保存食物想出的法子。
关于盐焗鸡的来历,乡间流传着不少说法。其一说是一位五华商人,将朋友相赠的肥鸡用盐包裹,途中烤食,意外发现味道极佳。这说法固然有趣,但另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它诞生于客家人颠沛流离的迁徙途中。那年代,活禽不便携带,客家人便将鸡宰杀后用盐腌制,既能长期保存,又便于携带。到了新居所,这些咸鸡便成了救命粮。想来最初的味道必定咸涩难当,远非今日这般鲜美,但正是这种智慧,让客家人得以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
长大后,我走南闯北,尝过不少地方的盐焗鸡,发现各有风味,不一而足。惠州一带做盐焗鸡会在鸡腹中塞入沙姜、葱结,外皮抹上花生油,再用玉扣纸包裹。焗制时讲究火候,盐要炒至噼啪作响,热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盐焗鸡,皮脆肉嫩,咸中带着沙姜的辛香。记得有一次,我去惠州找大学同学玩时,她带我去一家老字号,店主是位白发老者,他说他家做盐焗鸡已经五代了。“以前穷啊,”他眯着眼回忆道,“一只鸡要分好几顿吃,骨头都要嚼碎了咽下去。”如今生活好了,盐焗鸡从救命粮变成了待客佳肴,但那份珍惜食物的心却始终未变。
河源的盐焗鸡又是一种风味。河源多山,客家人聚居,盐焗鸡做法古朴。他们不用盐焗粉,仅以粗盐腌制,有时加入少许米酒去腥。焗制时,将鸡吊在瓦煲中,周围堆满热盐,加盖密封。如此焗出的鸡,原汁原味,肉质尤为鲜嫩。河源人谓此乃“真盐焗”。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盐焗鸡的做法更加多元。有的餐厅会加入现代工艺,用烤箱代替传统的盐焗,有的则坚持古法,甚至专门从梅州运来红泥,说是这样焗出来的鸡才有“乡味”。在深圳打拼的客家人很多,他们在这里吃到一口地道的盐焗鸡,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那咸香里,藏着儿时的记忆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韶关的盐焗鸡,因地处粤北,气候寒冷,故口味偏重。他们用的盐更粗,焗的时间更长,鸡肉咸香浓郁,最适合配粥下饭。当地老人说,以前进山干活,带上一块盐焗鸡,能顶一天的饿。这让我想起阿公的故事,他年轻时在粤北修铁路,行囊里永远有一只盐焗鸡,那是阿嬷能给他的最好的干粮。
客家谚语云:“无鸡不成宴。”鸡对于客家人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例如婚宴必有“鸳鸯鸡”,寓意夫妻和睦;寿宴必备“长寿鸡”,象征健康长久。而盐焗鸡以其独特风味,成为这些场合的上选。记得阿公曾告诉我:“鸡者,吉也。盐者,缘也。”客家人以盐焗鸡入席,极具吉祥之意。而今思之,盐能防腐,亦能使食物历久弥新,恰如客家人虽屡经磨难,文化却愈发醇厚。2013年,盐焗鸡制作技艺列入广东非遗名录,诚为幸事。
如今在异乡打拼,每逢思乡情切,我就会做一只盐焗鸡。当熟悉的咸香在厨房弥漫,仿佛又回到了老屋,看见阿嬷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盐焗鸡的滋味,是客家人千年漂泊的见证,也是我们永远的乡愁。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只要记得来时的路,就能在异乡找到归途。
作者:房小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