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最是椎子香

作者:温水义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椎子树,或者这树并不叫做椎子树,它只是客家方言的一种叫法。它的果实,有人认为是“栲栗”,而我一直都唤它为“椎子”,这是我自小就习惯的叫法。

这种树长相粗糙,肉质干硬,纹理杂乱,除作为整根木桩使用之外,似乎很难做成家具,完全属于自生自长的顽强的树,村里人也把它当作防风护沙的屏障。它所结的果实外壳满带着小尖刺,从浅黄到墨绿再到干褐色,都是张牙舞爪的姿势,实在让人爱怜不起来。每次经过树下,若是鞋底不够厚,干黑的尖刺能毫不费力地就刺穿鞋底,直钻脚板。拔刺得费很大的功夫,否则,那小小的尖刺就会折腾得你苦不堪言。

但是,就在这让人如此厌烦的尖刺里头,却包裹着一颗让人十分怜爱的小果实。果实的颜色与外壳的尖刺是同步的,从浅黄到墨绿再到干褐色。这种小果实的形状是圆锥形的,连接根部的那一头宽大,另一头则尖小,像极了一个“锥子”。或许,“椎子树”的名字就是源自于它果实的形状吧。这是我一厢情愿的一种猜想,家乡没有人告诉过我。我问了许多人,没有人能回答,后来就没问了。不过这个疑问对我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对于这种树,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果实模样。想起它的果实,舌尖的味蕾似乎又出现了它特有的香味。

客家人讲究居住环境的选择,每个村子的后面都会有一座山,山如椅背,整围着村庄;村庄前面也须有一条河,或者是溪流。山环水绕,绿林掩映,客家人逐水而居,靠山而筑。走过了许多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似乎都是这个模样,村子与村子间很像。

我居住的村子后面也有一座山,村前也有一条溪流,村庄四周也是绿树环绕。溪流两岸多种植榕树、龙眼,还有一排排的青竹。而村后的山上,就长满了树木,横柯上蔽,繁茂成林。这树木,大部分就是椎子树。这树林,是客家人的“风水林”,不许砍伐,不许刨土。于是,天长日久,树越长越高,越长越壮,林子也就越来越密了。

这种野生野长的果实,质朴天然。对于这种大自然馈赠的果实,家乡人并没有多大重视它的吃法。一般来说,有三种吃法。一是从山上捡来,洗过清水后白嘴吃。用牙咬破外壳,再用手撕掉其内的一层薄薄的皮,然后直接塞入嘴中慢慢嚼着吃。这种吃法,一般是嘴馋的孩子为多。这种吃法不能过急,过急则不能品味到果实的滋味,而且初尝也品味不出其中的美味。如果能慢慢咬慢慢嚼,果实的淡淡香味便慢慢地从舌头的味蕾上散发开来,漫延在口腔之中。第二种吃法是用油爆炒着吃。先把果实捡来洗净,在水分晾干之后,倒入热锅中翻炒,直到香味从锅中冒腾而起,再洒些粗盐。这样,一种香咸的食品就制成了。吃起来,香酥爽口,滋味无穷。但是,这种吃法容易上火,大人们往往不肯让孩子多吃,也往往不肯这样爆炒果实。第三种是最普遍的吃法。捡来洗净后,在水中加点盐,制成盐煮椎子。清水煮法,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得掌握一定的时间和火候,不能煮得太烂,也不能煮得半生不熟,煮到果实刚好裂开一条缝隙为最佳。这样,既能让果实的肉质变得松软,又可以在吃的时候省去不少剥壳的功夫。

我年幼时常到后山捡椎子。跟着小伙伴,三五成群,每人都穿着厚厚的鞋子,拿着小纸袋,就像去完成一件重大事情一样,前呼后拥地上山去。山路其实不远,就在村子最后一排人家的屋后,只要穿过几条小巷,再爬上那个不高的土坡就到了。椎子树高大粗壮,遮天蔽日,树下灌木丛生,而且落叶堆积,我们仔细地用小木棍拨开黄叶,露出空地,那一个个黑褐色的小果实就乖乖地躺在地面,可以手到擒来了。捡拾椎子很多时候是靠运气的,并不是树上果实累累,地面就会有许多干果可以捡。有时椎子在下坠时,被风吹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时椎子下坠后,随着地面的凹凸不平滚到了另一个地方。所以,捡椎子也需要一定的经验与智慧。这样,一同上山的小伙伴,就有人捡得多,有人捡得少了。有的小伙伴找到了椎子密集的地方,一声不吭,全占为己有了。也有的小伙伴找到了椎子密集的地方,兴奋地大呼小叫。小伙伴往往在听到叫声后,“呼”的一声全都集中到了那里,地上的椎子一下子就被一抢而光。

争抢果实,谁都不会生气,因为山上的树是公家的,果实自然也是公家的,而且山上的果实往往捡也捡不完。有时,我们正在弯腰埋头在地面上寻觅时,风一过,树上又籁籁地往地面掉下椎子呢。我们往往乐而不疲,一边捡拾一边玩闹,直到各人父母的呼唤声从村子中央的晒谷场上飘扬过来,我们才收起纸袋,匆匆回家去。那时,每人的纸袋中,都装着多多少少的椎子。过后不久,各家各户的厨房中,就飘出了椎子的香味。

 






上一篇:茅针青青忆童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