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古道悠悠山歌情 龙川县山歌手杨圣玉的故事

杨圣玉,1949 年生。龙川著名山歌手,龙川客家山歌协会副会长。龙川贝岭人,退休于龙川文化馆。自幼酷爱客家山歌演唱艺术,热衷于客家山歌文艺事业,参加过省、市、县及海外的各种山歌比赛,均获得过金、银、铜奖。她演唱的山歌风格独特,歌声优美,情感丰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为传承和弘扬客家山歌作出了较大贡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盛夏时节,我慕名来到龙川客家山歌表演艺术家杨圣玉的家。杨姨闻声从房子里走出来,只见她步履有劲,面带笑容,声音清亮。明明六十有余却眉目如画,明明已过花甲却神彩飞扬。“十六岁开始唱山歌,一唱唱到六十多。讲唱山歌我十分好,天天唱得乐呵呵。”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山歌手见到客人就开心地以山歌自我介绍。

“杨姨年轻时一定是大美人!” 我望着她喃喃道。

于是一段故事在她口中徐徐道来:杨圣玉的家乡在龙川贝岭镇,这个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美丽乡镇,建镇之初就占据水路要道,素有“头老隆、二贝岭”之说。

杨圣玉家就在贝岭街上,她从小聪明美丽,喜欢歌唱,常常和小伙伴们哼着广播里的歌曲,家里屋外总是歌声飞扬。中学时杨圣玉从贝岭中学转到龙川一中,在县里组织的一次元旦文艺晚会上,杨圣玉因为表现出色代表龙川一中参加演出。当年的龙川宣传部部长和县文艺队的老师发现了其文艺才能,1966 年1 月3 日杨圣玉进入县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此正式踏上艺术之路,开始了她的文艺生涯。

金声玉韵 蕙心兰质

到文艺宣传队后,她能学肯干,人又机灵,唱山歌、演山歌剧,既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新技能。老师们都毫无保留、倾其所有地向她传授表演经验。杨圣玉说:“别看台上的演员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时候一个音差、一个动作做不对都要练习上百遍。”她在多场演出中表现出色,角色拿捏到位,并在1987 年被选送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艺术节演出,取得不俗的成绩。1996 年,杨圣玉调到龙川文化馆,酷爱客家山歌演唱艺术的她着手组织了文化馆山歌队,经常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宣传工作进行文艺演出,一直坚持到退休。

一路上她奖项累累,参加过省、市、县的各种山歌比赛,均获得过金、银、铜奖。1993 年她参加惠州九棵松山歌擂台赛获银奖;2005 年参加广东省旅游文化节获金奖; 2006 年参加河源市民间艺术节演出获三等奖。2015 年出版山歌专辑《玉韵金声》。

唱着、跳着,春、夏、秋、冬,时间就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旋转流去。某天猛一抬头, 才惊觉眼角爬上了皱纹。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如今杨圣玉已经退休十几年,可是她宝刀未老、歌心不退。2010 年9 月,她在当地山歌爱好者们的邀请下担任龙川山歌协会副会长,积极参加山歌协会的各种交流演出活动,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她是一个热爱山歌爱到骨髓里的人,年届花甲,却歌如泉涌。“客家精神代代传”“客家猜调”,偶尔她在小区自弹自唱,便吸引了一堆人听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散去。

就在六年前,杨圣玉患上了严重的结肠癌,一场手术过后,身体暂时得以康复,说暂时是因为医生说术后五年没有复发才算真正摆脱病魔。医生的话并没有成为她心里的一道阴影,她反而忧心着山歌的传承难题。现在唱山歌的都是中老年人,山歌渐受年轻一代冷落,自己死不足惜,山歌一定要传承下去。

唱山歌要从娃娃抓起,她先从自己的外孙黄思童着手,当时黄思童才6 岁,对外婆的山歌一点都不感兴趣。杨圣玉没有硬逼孩子学,每当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她就用老隆话唱些简单的山歌调子;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也轻轻哼上几首。渐渐地,黄思童在潜移默化中愿意跟着外婆唱上几首。杨圣玉趁机教孩子更深的歌唱技巧。后来在学校的元旦文艺晚会上,老师安排黄思童上台表演山歌。没想到,黄思童表演的山歌有板有眼,是班级里最成功的一个节目。

从外孙黄思童到老隆二小学生谢忆雯,传承和发展山歌这朵幽香的奇葩成为杨圣玉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功夫不负苦心人,谢忆雯、黄思童相继在2016 年的河源市少儿客家山歌赛上获金奖;在2016 年8 月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上表演客家山歌对唱《月光光》荣获银奖;同年9 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岭南童谣节展演获“特等奖”。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杨圣玉的山歌培训计划。没有场所,杨圣玉就在家里开设客家山歌培训班,进行免费教学。黄思童、谢忆雯、谢宇含、曾瑞等几个小朋友从最初的山歌学习到边打竹板边唱歌,技艺越来越纯熟。在杨圣玉所住的小区,经常可以听到一首首充满童稚的山歌从她家的窗户飘然而出。这些孩子从4 岁到12 岁不等,有20 多个。小区里充溢着孩子的歌声,山歌也贯穿着孩子们的童年。

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以老隆话为标准的客语儿歌《崖系小客家》就是谢忆雯演唱的,而创作、推动这首歌曲的,除了作词作曲的龙川县音乐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荣新老师,还有杨圣玉老师、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杨作炬团长、本地著名音乐人刘迅华老师。他们为我们本地客家话乃至整个地方客家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看到山歌在这片土地上传承有望,杨圣玉欣慰至极。

我终于明白为何杨老师年届花甲却焕发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因为在与众不同的背后,是她对艺术的无比眷恋。她遵循着内心的呼唤,每天简单地与时间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把龙川的山歌唱下去,传承下去,让山歌飘荡在龙川的每一个日与夜。

作者:黄滨娜



相关热词搜索:山歌 古道


上一篇:故乡
下一篇:母亲的菜园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