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古道
寂寥荒村藏古道 野趣横生待人识
——记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古道
看到东源、和平、连平开发古道旅游红红火火,今年57岁的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委会副主任袁陈对此无不羡慕。昨日,他告诉记者,米贝村古道景色怡人,其人文历史也比较深厚,想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激活这段荒废已久的古道,将其打造成为一条新的人文古道休闲徒步旅游线路。
袁陈走在古道上,感慨万千。
古道沿山势盘旋而上。
“古代高速公路”
从地图上看到,米贝村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与细坳镇中间地带。袁陈说,米贝村古道始筑于明代,南北走向。古道路面石砌,宽0.6米至1米不等,是明清时期龙川县北部的一条重要陆路交通要道,向西可达原东江边的重镇贝岭圩,向北可通细坳圩、小参圩及至江西省定南、寻乌两县。
贝岭,意为“有贝壳的岭岗”,一直占据东江水路要道,其圩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店铺林立,是粤赣边境的重要商品贸易市场,素有“头老隆、二贝岭”之说,盛产松香、桐油、茶油、香菇、木耳、笋干等高山特产。袁陈说,米贝村以“三宝”闻名远近,即香茹、冬笋、蝉花,这些土特产通过古道一部分向西运到贝岭圩,上船运到外地销售,一部分向北则运往江西销售。
沧桑古道岁月悠悠
袁陈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跟父亲一道夜走古道挑猪肉到贝岭圩的经历。当时没有冷冻设备,他们家晚上杀猪,为了保鲜,就必须赶夜路,在天亮之前赶到圩镇交货。他当时虽然只有十多岁,也像个大人一样劳作,跟父亲扛着猪肉,打着马灯,从古道上赶路,往往要走好几个公里,才能赶到贝岭街道。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好,这古道才没有再使用了。如今古道基本荒废,且因年久失修,洪水冲刷,部分路面石块崩塌缺失。
古道美景待人识
在袁陈的带领下,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古道沿谷边山涧顺坡而上,蜿蜒在青山间的山岭更显古意悠长,道面碎石不规则铺砌而成,比较弯曲陡峭,时宽时窄,最宽处约1米,狭窄处仅0.3米。在山脚时,记者经过一条石桥,早已荒废,桥面杂草融融,桥石则发黑,尽显沧桑。
记者顺着古道,拐过一个山头,山风徐来,眺望四方,苍松欲滴,山梁如一条卧龙憩息,一旁山涧里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让人眼前一亮。袁陈说,听父辈人讲,这是当年人们开荒造田的硕果。当年村里开山造田,将水从山坳里引过去开荒种地,全村男女老少齐齐上阵参加造田。后来村里人还在附近陆陆续续又开垦了几十亩水田——那个特殊的年代虽已远去,却留下了历史的遗迹。
这里山林郁郁葱葱,绿树环绕的稻田,像个聚宝盆,村里人依然在这里耕耘收获,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白云深处的人家,闲坐话桑麻,日出开门见山,日落关门枕山,因为在这里,心会安静。
绵延的古道像一卷打开的竹简,在米贝的山水间蜿蜒伸展,积淀着米贝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行走在米贝古道,记者发现它的美,不仅在于郁郁葱葱的山林、白云深处的人家,还在于沉静之后的安宁。如今,驻村工作队把古道路标醒目地标示出来,需要借助乡村振兴进一步挖掘。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