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通衢黑米炒饭

作者:黄滨娜

在龙川县东南部的通衢镇,有一片丘陵盆地,山如棋布,耕地广阔,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着一种古老的水稻品种——黑米。相传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侯张骞最先在陕西洋县发现。张骞的少年时代,在汉中家乡成固(今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度过,寒窗苦读的艰辛使这个深怀抱负的青年人不断地在失落和希望的边缘徘徊,连梦里都是对前程未卜的担忧。有一天,他在柳树下读书,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游历了斗牛宫,拜谒文曲星求问前程。文曲星告诉他:“前程万里。”张骞又问何时发迹。文曲星答道:“汝见黑米之日,即发迹之时也。”从此以后,张骞除了苦读诗书外,常去河畔山洼寻找文曲星所说的黑米。3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在野稻中找到一撮灰黑的稻穗,剥开稻壳,果然是黑米。张骞正巧就在这一年出仕。作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在成为中国古代的外交家、探险家后,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的黑米。因而,黑米又称发迹米。


黑米炒饭。

黑米的故事因此家喻户晓,黑米也作为贡米被士族们推崇。每年秋后,黑稻便成熟登场,脱去谷壳后色泽黑亮,家家户户煮稀饭尝鲜。米汤紫黑,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特别香糯爽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黑米主治“走马喉痹,调中气,主骨节风,瘫痪不遂,常年白发”症,因此有“补血米”“长寿米”的美称。

经过千年的星移物换,黑米栽培范围也从陕西、云南、贵州扩展到全国各地,并在近几年作为扶贫产业引进古邑龙川的通衢镇华城村,在农民们第一次播下黑稻谷种,看到禾苗抽出与黄穗迥然相异的黑穗,出产一种与“白花花”的大米截然不同的“黑黝黝”的大米时,农民们的眼睛亮了,黑米能让这片土壤上生根结穗,就一定能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在一次次丰收后,端上当地人们的饭桌,蒸米饭时,七分白米加入三分黑米,黑白调和,能增加米饭的营养成分,又能增强米饭的饱腹感,是女性朋友极为理想的“减肥饭”;煮稀饭时放入银耳、冰糖之类,胜似琼浆玉液;更有一种做法,把腊肉、玉米、红萝卜切碎和晶莹的黑米粒做成色彩缤纷的炒饭。在锅热了以后,切碎的葱放到锅里,葱爆香之后,拿铲子翻两下锅就赶紧把配料和米饭搁进去,开始翻炒,期间除了盐不放任何调味品,出锅后的炒饭粒粒分开,饱满晶莹,色香味俱全,一勺入口,幸福感爆棚。不管是记忆中的炒饭还是眼前耳目一新的黑米炒饭,都说炒饭是最简单的食物,但是往往简单易行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和留恋。

关于黑米炒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4年前,镇里一位干部看到华城这个村子沃野千里却没有可以致富的产业,看着成片的稻田,心想,与其墨守成规种植黄稻,不如种植黑稻。说干就干,马上联系农业部门实地考察土质,购买黑米谷种,发动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进行种植。第一年的秋天,摇曳在风中成片的黑米稻穗使农民们惊喜不已。第二年的春天,11户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开启了种植黑米的决心,从最初的30多亩到现在的100亩,从最先的1万多斤到如今的4万多斤,收获连年增加。脱贫在望的华城村村民们没有忘记带领他们开辟新“稻路”的那位镇干部,亲切地称呼他为“致富书记”。

两年前,一位记者来到华城村采访一所小学,途中经过一片稻田,在秋风中,她看到稻田里长出与众不同的黑稻,好奇地弯下腰掐了一棵带了回去。两年之后,她从记者变成一个乡镇的工作人员,乡镇和县城迥然不同的工作环境让她有些许落寞,大半年提不起兴趣写她钟爱的散文,拍她喜欢的照片。有一天,因为值班,同事打回一盒黑米炒饭给她,她仿佛嗅到小时候蛋炒饭的味道,但是眼前“黑珍珠”似的炒饭更让她眼前一亮,心中一暖。这黑米炒饭便是由通衢的特色产业黑米转换而成的美食。接着,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了黑稻标本,这些稻谷和她多年前拾到的黑稻谷一模一样。然后,她听到了许多关于通衢黑米的故事,感受到创业中的梦想与失落、压力与坚持的过程。而眼前的同事正是华城村民们眼中的“致富书记”,多年来专注于把黑稻引进通衢,把黑米演变成黑米炒饭,使在秋风中摇曳的黑米稻穗成为一个地方脱贫致富的产业,成为老百姓盼头的那个人。她慢慢喜欢上这个地方,敬佩眼前的同事,她重新拿起笔,握起相机,燃起生活的信心,她相信只要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就会不断遇到命运带来的惊喜。

从田间产物变成舌尖美味、养生佳品,相信在很多年以后,黑米炒饭将会从通衢美食变成龙川客家传统食物,并从舌尖上的美味变成人们心灵的依赖。

 






上一篇:采 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