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悠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管是不是生长的地方,都是精神的 家园,那个守望我们也被我们守护的地方,是自己午夜梦回时最渴望回归的所在,而作家与故乡更是有着缠绵的情怀。今特 刊作家谢雄鹰的故乡散文,他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地发表连载小说、诗歌、散文 等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21部。 他的故乡在九连山下,风景优美,民风古朴。 现让我们一起领略作家笔下的故乡风貌和那山乡风土人情……
——编者
■谢雄鹰
在粤北山区的九连山下,有一 个地处粤赣边界的边陲小镇。小 镇很美,四周林木苍翠,绿色苍 茫,群山罗列,连绵不断,起伏有 序,极为壮观。奇怪的是,在这样 一个山脉连绵数千里,主峰连接 两省九县的大山脚下的小镇,却 显得出奇的平缓。小镇中央,一 条澄碧如镜、终年不息的河流自 北向南缓缓流过,近看犹如闪闪 之银光,远观好似轻飘之玉带 ——这,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人 口3 万余,盛产水稻、花生、蕃薯、黄 豆、木材、毛竹、香菇、木耳、钨矿、 锡矿等,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 富、气候调和的灵杰之地。
从宏观上说,故乡小镇虽名不 见经传,但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该镇曾发现新 石器时代人类居住、活动,使用过 的遗址、遗物、器具,而新石器时代 已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生活资料 有可靠的来源。这就证明,新石器 时代故乡就已经有人居住和活动 了。但当时叫什么名称、属什么地 方管辖,却是无从查考,后来名称 也不知始于何时,但这并不影响故 乡的美丽和可爱。
故乡美丽、可爱,是因为故乡 民风纯朴,乡人极为讲究礼仪,从 不发生内部械斗,在民间留下了和 睦相处的传统美德。这美德,至今 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为其子孙后 代引以骄傲和自豪!
作为故乡的儿子,我是极为崇 尚这美德的。因为一个民族,一个 地区,要永远保持和睦相处,确实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故乡的 情况就更为独特。如今,乡中人口 已达3 万之余,其中95%以上为谢 姓,其余为陈姓。姓氏比例如此悬 殊,故乡人为何能一直保持和睦相 处呢?不了解历史的人,一直把它 当作一个谜。后来,不知哪个外江 人到故乡谢氏宗祠“宝树堂”观瞻, 发现堂上挂有一块刻着“陈留谢 氏”四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金匾,于 是便据此推测创作了一个极为美 丽且又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说故 乡开山祖师是陈姓人,谢姓人后来 因为战乱灾荒,自北向南逃奔,来 到九连山下,被先到此地的陈姓父 老挽留,共同开创基业。为报答陈 姓父老挽留之恩,后来谢姓人丁兴 旺,也从不欺侮陈姓,并刻“陈留谢 氏”金匾一块,挂于祠堂之上,以教 育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陈姓人的恩 德。其实,这故事是根据金匾推测 的。事实上,金匾所刻“陈留谢氏” 的原意是“此地居住的谢姓人是从 陈留移居而来的”。因为据史载,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中原 建立了陈留郡(国名,今河南开封市 东南部),治所在今陈留县。而陈留 郡是谢姓人的聚居地,后来因战事 频繁,灾荒不绝而往南蛮之地逃 奔。谢姓人,也就是我的祖先就在 这样的情况下,逃到此地安居乐 业。至于谢、陈两姓人为何能坚持 千百年来和睦相处,完全是基于一 种传统美德,并非出于挽留与被挽 留的关系。这美德发扬光大至今, 不能不说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故乡人纯朴、好客、热情,招待 客人的方式很是甜美。有亲朋自 远方来,不管家里多穷,总要倾尽 所有盛情招待,实在拿不出像样的 酒菜时,宁愿平时勒紧裤带,也要 设法弄几样像样的菜式,或是到邻 居家借也要把菜式办得像模像样, 不然,主人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或是像欠了客人一笔账似的,心里 老不自在。而在招待客人中,主人 总是变着法子向客人劝酒劝菜,碰 上客气的客人,主人会不住地往客 人的碗里夹菜,直到客人愉快地 “领”下主人的盛情为止。
故乡招待客人,一般由女主人 张罗,分两种情况接待: 一种是生客,一种是熟 客。生客到来后的第一 餐要分两次招待,第一 次每人煮一小碗米粉, 另加三个煮熟或煎好的 鸡蛋,端于客人面前,嘱咐客人不 要客气,主人将米粉、蛋吃完后,便 要及时离开,不能看着客人吃,否 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或是不想让 客人吃。过了一刻钟后,女主人要 重新返回看看客人吃过没有,如发 现客人没有吃完,女主人则要再次 相劝,如果客人坚持不吃则不必过 于勉强,将粉、蛋端走就行,因为这 一餐称为“半餐”。“半餐”是不能吃 饱的,“半餐”吃光了,主人会觉得 客人不懂规矩,缺乏修养。聪明的 客人在吃“半餐”时,不管当时胃口 多好,都要留下一只鸡蛋“压碗”。 待吃正餐时,主人才热情地陪客人 吃饱吃好。正餐桌上如果有鸡, 则说明是最盛情的招待。熟客可 免去“ 半餐”,招待正餐就可以 了。但不管是招待生客还是熟 客,主人都会表现出很高、很友好 的热情,尽量使客人留下美好的 印象。如果是招待前来参加喜事 的客人,餐后还要送上一盆热水, 让客人洗脸,以示对客人的尊 重。客人如不想洗脸,起码要洗 洗手,表示对主人的礼貌,否则也 被视为不懂规矩……
故乡人极为勤劳,一年365 天 几乎难有一天歇息的时候。平时 一般是男人上山,女人下地,并包 揽所有家务,农忙时男人才下山驶 牛耙田,过后又上山。故乡是山 区,山区的钱路在山,所以男人必 须上山。男人上了山,女人就得耕 好田,种好地,夫妻双双共同出力, 才有好日子过。这种劳作方式,延 续了几千年几 百年,直到改 革开放后才有 所改变:有门 路的男人跳出山门到外面跑生意, 没门路的男人照样当他的“山老 哥”,各走各的路,谁也不眼红谁。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故乡人种植了 一种叫鹰嘴桃的桃子,不但肉质鲜 甜,而且清脆爽口,成了远近闻名 的仙桃。一些有本事的乡人在外 发了财回家,人们还会按辈分开几 句玩笑:“老叔,发了,买金戒指给 叔母没有?”“老哥,发了,可不能带 妹仔哟!”“老弟,发了,该娶老婆 啦!”笑得嘻嘻哈哈,好不开心!
故乡人读书十分勤奋,旧时当 地只有私塾,弟子大多出类拔萃。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当地还没有 中学,也没有公路,学子们便步行 到20 公里之外的县城求学。平日 用功读书,从不外出游玩。凡能考 取外地学府的,成绩大多名列前 茅。因此,故乡人便很自信,说这 是一个出读书人的地方。说来也 怪,1991 年以前,故乡所在县建置 360 多年历史,只在当代出了两个 “家”,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两个都 是故乡小镇人氏。打倒“四人帮” 后,首年恢复高考制度,故乡共有 10 人赴考,即有9 人考中。“金榜” 题名之时,人们奔走相告,自豪之 情溢于言表!
故乡人供子弟读书虽然不遗 余力,生活清苦亦乐此不疲,但重 男轻女思想却颇为严重。此风尤 以旧时为甚。旧时乡人多有此一 说法:儿子长大是自己的,女儿长 大是别人的,送她读书有何用?因 此,学堂根本无法见到女生。就是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读小 学的时候,男女生的比例也还十分 悬殊,一个班至多只有2 至3 名女 同学。一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近 年,我偶尔回乡探亲,看到家乡面 貌日新月异,中学校园女生有如鲜 花艳蝶,轻飘曼舞,我很为故乡这 一变化感到感奋,感到高兴。因为 这说明,故乡文化将从此走向文明 发达,故乡的希望也将从此走向广 阔无垠了……
但故乡人也很迷信,总爱相信 一些算命、卜卦、风水先生的话。 家里人遇到不顺利的事,总爱去问 算命、卜卦先生,而不相信自然;家 里人生了病,舍得花钱给仙婆,却 不愿去请医吃药;出门拣吉日,安 门拣吉日,打炉灶拣吉日,葬地拣 吉日,办喜事拣吉日,更是司空见 惯的事。故乡的河,本来是很美 的,但风水先生却说,这河从中间 穿过,叫做“水破天心”,把个好好 的风水宝气、财神财运给破坏了, 冲走了,如不采取措施补救,后果 将是挺严重的。于是,人们便相信 了,便在河流南端出口最狭处砌了 一座桥,桥的东西两端分别种上 了榕树,榕树长大后,根各自向东 西交错攀紧,与桥一起发挥作用, 把宝气、财气拦住,不让其随河水 流走。可是,此后这桥除了方便 两岸群众过往外,却不见其显出 什么特别灵气,该来的好运还是 照样来,不该来的厄运也不见得 就不来。可喜的是,迷信这东西 近年只限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特别是老年妇孺,年青一代是没 有人再相信的了。这就昭示了这 样一个哲理——时代,既能造就 历史,也能造就人的灵魂。故乡 也被时代造就了!
上一篇:我想活在这样的 一个国度
下一篇:古道悠悠山歌情 龙川县山歌手杨圣玉的故事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