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盘点去年影响河源民生七大事件 “网议民生”成为NO.1

——过去一年影响河源民生七大事件盘点

      [前言]突如其来的雪灾与地震,并非偶然的“毒奶粉”,神州圆梦百年奥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即将过去的2008,是我们国家悲喜交加的一年,身为肩负国家兴亡之责的匹夫匹妇,有些记忆不能忘却,有些悲喜终难抛弃……
      然而,当那些曾经震撼过我们身心的悲与喜、笑与泪,都已成为过去,就让我们把那些沉重的感慨与追问,留给历史去完成,作为一个关注活在当下幸福的、“市侩”的、斤斤计较的升斗小民,来盘点盘点和我们的生活有着最直接关联的那些事儿。

NO.1   “网议民生”

      [事件回顾] 2008年8月18日,对于关心河源发展和建设的网民来说,或许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市委书记陈建华的网络信箱——“华哥信箱”正式开通,并开始接受网友咨询。书记成为网民,通过网络直接问政于民,可谓开创了河源网民“网议民生”的时代。
      一时间,投诉、求助、建议,纷至沓来,书记仗“键”解民忧,利用工作间隙,查阅并回复网友来信,忙得不亦乐乎。书记在《华哥致网友的一封信》中戏称,对于网友的来信,“我跟亲自上餐厅吃饭没请人帮忙一样亲自一一作了回复”,并且很诚恳地“交代”:“有些回复过于简单,别说网友连自己都觉得难以交差,只能以探索为借口来原谅自己。虽然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但还是了解了不少社情民意,其中有一些成为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依据”。让书记感到欣慰的是,他“用最低的成本获取了社情民意”。
      对于网友来信中反映的环保、卫生、市场、水浸街、交通、治安、村道、城建等民生问题以及建议和意见,书记称赞“不乏真知灼见”、“闪耀着网友智慧的光芒”,并鼓励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公务员,掌握网络技术,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听取社情民意,发展网络民主,以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记者点评]“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市委书记做网民,通过网络实现了和网友的零距离接触,直接体察、听取社情民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这一举动极大地激发了河源网友的热情,他们网上讨论民生的帖子一时有增无减。2008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河源网友“网议民生的元年”,而这,又直接推动河源众多论坛民生版块步入红红火火的发展阶段,“网议民生”,成为众多网友、新闻媒体、各级党政部门关注的焦点。

NO.2   河源“水问”

      [事件回顾]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古话,对于河源市民来说,有另外一种意义:市区供水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部分地方水压偏低、高层住户用水难、供水管道常常被施工单位挖断,一些居民区常常停水,还有就是每到汛期,自来水就发黄,市民对供水部门的质疑声与指责声此起彼伏,一个关于“水”的疑问长期以来一直盘踞在市民的心头:守着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为什么喝不上好的自来水?“水问”,一度成为河源市民最大的疑问与悲哀。

市区自来水改造工程是众多市民关注的热点。    资料图片

      2008年8月18日(又是2008年8月18日,可见“今天是个好日子”),市长刘小华在网上接受河源网友提问时,就网友的“水问”表示歉意,并作了答复。不久,书记、市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问”,郑重提出“供水是民生之首”的说法。据说,这是河源建市以来,第一次将市民的用水问题提到高规格的会议上去研究解决。当月27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即对市区供水问题进行调研,并对供水企业下达“最后通牒”:奋战120天,年底前市区居民用水的水量、水压、水质及售后服务要有明显改善,提升群众满意度。于是,一场“解释”市民“水问”的工作在炎炎夏日里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并持续到寒冷的冬季。
      [记者点评]“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经过近120天的奋战,这一项倍受市民关注的民心工程已接近尾声,新市区供水管网管道改造整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大环状”供水管网(市区红星路、建设大道、永和路等路段直径600毫米供水管道)安装工程已提前完工,所有管网连接和试压检测工作已全部完成;水厂出厂水加压泵房工程已完成,水厂出厂水加压泵正在紧张安装调试;春节前,水厂出厂水加压泵站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出厂水将实现加压输出,水压将得到较大提高,届时市区水压偏低的状况将得到较大改观。
      供水问题的改观最直接的体现,是市民的欢呼:家中几年来都没打着的热水器终于打着了。困扰市区居民多年的“水问”,即将成为历史。

NO.3   “问题奶粉”

     [事件回顾]  9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中途插播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伊利、蒙牛、圣元、雅士利、施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这则新闻的播出,几乎牵动了全国人民的神经。而此前,“三鹿奶粉事件”已经震惊了所有家有儿女的人。
      虽然市区不少家庭婴幼儿食用的是进口奶粉,或是托亲戚朋友从香港带回来的奶粉,但质检总局公布的“黑名单”里毕竟有很多国人都很信赖的知名品牌,一时间,市区几间医院被排队做B超检查的婴幼儿挤爆了。
      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刘戈说:“三鹿挤破的只是奶业的一个脓包而已。”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奶业的大脓包是让“三鹿”给挤破的,因此,“三鹿”是促使国家质检总局抽检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的最直接的推动者,是促使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检的“大功臣”。
       [记者点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三鹿”出事后,我们已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度中国奶制品的卫生状况,同时,我们也真心地期盼三聚氰胺的魔咒止步于“三鹿”,但残酷的现实轻而易举地击溃了所有的期盼——原来,区别只在于其它品牌是往奶粉里加了三聚氰胺,而“三鹿”则是往三聚氰胺加了奶粉而已,我们都被一个行业所集体蒙蔽和荼毒了。
      毫无疑问,中国奶制品行业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全行业的丑闻,以集体沦陷的方式呈现于人前,绝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自寻死路”的问题,而是整个奶制品行业焚琴煮鹤、永沉末劫的问题。
      或许,面临史无前例的危机不仅仅是奶制品行业,奶制品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食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在残害和荼毒着国人的健康?
      今天,2008年的最后一天,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等四位高管被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罪名被提起公诉,接受法律的拷问,一同被拷问的,应该还有中国奶业的企业公民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心。

NO.4    物价“过山车”

      [事件回顾]物价这东西,由于与腰包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永远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牵挂的问题。进入2008年,物价秉承了上一年的“优良传统”,如同一匹脱缰的健壮的野马,继续保持不断攀升的态势。数据显示:1-2月,全市消费需求旺盛,但物价继续攀升,涨幅居全省前列,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8.3%。
      牛肉涨价,瓶装煤气涨价,如厕的手纸也涨价,就连“红包”也在涨价大潮中“水涨船高”开始升值。在物价持续的“雄起”之势的压力之下,更多的市民开始紧捂腰包,控制生活成本,斤斤计较起来,充分调动智商和勇气,在与商贩的唇枪舌战之中,“争取”出低成本的优质生活。
       6月底,“事情正在起变化”,物价部门开始对瓶装煤气价格采取临时干预制度,总算摁住了瓶装煤气价格上浮的趋势,瓶装煤气在125元/瓶的高价上“涨停”了。
      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解除对包括粮食制品、食用油、鸡蛋、猪肉等在内的食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谢天谢地,至此,物价上涨大潮,终于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败下阵来。
      [记者点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干预措施的解除,会不会造成“开禁”食品价格重新走上上涨的老路?物价部门表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并不代表监管力度的削弱,相反,“物价部门将密切关注曾经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内的商品市场和价格变动,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并加强市场价格检查和巡查,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一言以蔽之,物价不会坐上过山车,大家安心过新年过大年。

NO.5   “骄子”过冬

     [事件回顾] 以前,人们尤其喜欢用“天之骄子”来称呼象牙塔里的学子,如今,如果继续沿用这一称呼,势必会招来白眼与抱怨。今时不同往日,1999年的那场“高校扩招运动”,改变了恢复高考制度之后20年里的事实,大学生开始从精英沦为廉价的劳动力,“天之骄子”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尽管如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感慨生不逢时的同时,仍然继承了学长们“心比天高”的传统,拒绝承认“命比纸薄”的事实。然而,时代和社会用金融海啸的方式,教育已不再是“骄子”的年轻人:现实是无情的,在就业的寒冬里,放下身段先就业,找到一份暂且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来暖暖身子,再考虑择业吧。
      [记者点评]“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今年下半年,我市部分企业招聘职位同比均有所减少,常常出现一个岗位多人竞争的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少准大学毕业生开始四处奔走,准备在寒冬里找到一份可以“御寒”的“冬衣”,“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真实的心态写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走过冬季,就会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经历过寒冬的骄子必然具备更强大的御寒能力。

NO.6   “百日行动”

       [事件回顾]如同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长出“青春痘”,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她的发展中,也会由于众多的原因堵塞了毛孔,长出一脸的“青春痘”,比如堆积的垃圾,比如街头的牛皮癣。正处于青春期的河源,自然也不例外。
      10月中旬,长满“青春痘”的河源,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一场自我“美容”的工作——“清洁河源百日行动”。干部、群众,老师、学生……纷纷走上街头,用自己的双手剔除长在城市面孔上的“青春痘”。
      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劳动间隙说,“清洁河源百日行动”是十项惠民工程之一,河源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还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搞好卫生是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家把卫生搞好了,身体就好,心情就好,工作就好,经济发展就好,城乡清洁工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记者点评]“誓把天堑变通途,敢叫日月换新天。”“清洁河源百日大行动”的重中之重是清理掉若干年来积存在市区的近5000吨历史遗留垃圾,力争经过100天的努力,使市区和各县城初步达到“三无”(无垃圾乱堆放、建成区内基本无杂草、无集中乱摆卖)目标。
      百日内,达到“三无”目标,年轻的河源在消除“青春痘”之后,将呈现出焕发着崭新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干净面容。

NO.7   开征燃油税

     在沸沸扬扬讨论了14年之后,当《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传说中的实惠终于就快成为现实之时,人们又犹疑了:燃油税是否真的很实惠?
      无庸置疑,燃油税的开征必将直接或间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在国内油价游离在国际市场之外的前提下,燃油税的开征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实惠。
      改革方案中最大的悬念是,未明确油价是否随同燃油税的开征同步下调,只是表示油价不会提高,有点欲说还休的味道。12月19日零时起,汽油和柴油零售价每升分别下调0.91元和1.08元。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内高企的油价终于下跌了,民间一片欢声沸腾。
      [记者点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欢腾之后,再回头看看国内油价和国际市场油价之间的差距,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如果国际油价一旦回升,国内市场上的本已高出一大截的油价是否会随之见涨?燃油税成了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策划:社会生活部  执行:周 焕



相关热词搜索:民生


上一篇:会员卡资料让旁人随意看 专卖店会员资料安全让人担心
下一篇:五旬汉身体不适到一家夫妻经营的诊所打针后离奇死亡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