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茶油市场历来供不应求 和平合水茶油居然“嫁”不出

茶油市场历来供不应求,然而在和平县合水镇

      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是食用油行业的“新贵”。然而这一“新贵”在和平县合水镇却遭遇“嫁不出去”的困境。日前,记者在和平县合水镇采访时了解到,今年该镇将有24万公斤茶油急待销售。

金坑村:茶油“多收了三五斗”

      刚到村口,记者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茶油香。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在为茶油忙碌着。在一座茶油加工厂里,记者看到晒干的茶籽包装成袋,等待开榨加工。
      金坑村是油茶产区,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像今年这样的大丰收不多见。当地一村民告诉记者,今年茶籽收成非常好,收了五六十担,跟去年比多了近一倍。然而,丰收的年景却让茶农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茶油加工厂老板苦笑着告诉记者:“开榨有20多天了,已经为20多户村民加工茶油5000多公斤,由于没人收购,还没有农户出售茶油。”
      金坑村是合水镇有名的油茶大村,目前油茶种植面积已达到2500亩。该村油茶生产以家庭种植为主,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有100多亩,一般的农户也有20至50亩。2004年该村成立了油茶协会,2008年成立了金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从去年开始,该村就出现了茶油销售难题。以2007年为例,该村共生产茶油5万公斤,但由于销路问题的困扰,该村仅销售出2万公斤。目前不少农户还积存有去年的旧油,有的家庭多达几百公斤,全村剩余蓄油量约0.85万公斤。

茶油:首届农展会露头角

      说起茶油,很多市民并不陌生。在我市首届农展会上,和平、龙川等展区就有很多茶油展出。和平展区的金甸香茶油就是金坑村生产的。当时,茶油展区吸引了很多市民和客商。

新茶油开榨20多天了,村民苦等买主上门收购

      据当地人介绍,金坑村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带去了200公斤茶油参展,由于没有食品安全的QS认证,前来洽谈的深圳、肇庆等地客商不敢下定单。虽然该专业合作社的茶油已按“金龙鱼”油的样式予以桶装,并贴上注册的商标品牌,可由于没有QS认证,结果一两茶油也没卖出去。
      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茶油包装水平不高,再加上缺乏宣传等,现场看的人多,买的人却少。一些市民认为,这些加工后返家蓄积的茶油,可信度不高,怕掺假受骗。

24万公斤茶油待“嫁”

      合水镇属矮山丘陵,适宜油茶生长。油茶种植及加工生产是合水镇农民的传统产业。2005年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就达到1.6万亩。据该镇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油24万公斤,市场价每公斤60元,年产值1440万元。
      油茶是经济林,据测算,建设1亩的油茶林投资需1300元。从去年开始,该镇在金坑村建设了1000亩油茶生产示范基地。基地的建设使1098名贫困人口受益,产生效益后预计人均增收205元。金坑村1000亩油茶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补助为辅,农户自筹为主的筹资方式,政府主要给予农户种苗补助和基地的公共设施建设,基地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83万元,其中镇府和农户自筹资金73万元,上级补助10万元。通过基地建设的辐射带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镇的油茶生产。如今金坑村在基地的带动下,全村油茶种植面积达2500亩。
      茶油销售难的问题已引起了和平县及合水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表示,将进一步想方设法,积极寻求拓宽销售渠道,尽力解决茶油销售难问题。
      销路直接决定着茶农的收入,与其等客上门,不如自己走出去推销。记者临走时,村里几个主要干部也到城里几个熟悉的单位联系拓销茶油;少数农户也通过在外打工经商的亲戚、朋友提供需求信息,争取尽快销售。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田冬平 巫平泽






上一篇:村民走亲访友不再走泥路 全市村道年前彻底“硬化”
下一篇:央视到我市采访拍摄 深藏式沼气池技术向全国推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