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阴沉木 巨制黄杨木雕 亿年鱼形奇石在河源展出
5000年阴沉木 巨制黄杨木雕 亿年鱼形奇石
从23日起,市群艺馆在一楼大厅展出由我市收藏家协会提供的3件世界级藏品:有5000年历史的阴沉木、尘封19年的巨制黄杨木雕和经亿年才形成的鱼形奇石。展期为半年,市民和游客可免费观赏。
活动策展人表示,希望通过此“天工三宝”的展出,唤起政府及各界对收藏的重视,争取在我市建起文物收藏一条街,从而为我市的收藏家们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易收藏品的场所,提升市民文化品味,推动工艺品、旅游等产业发展。
东江“树王”被埋3500年
2008年4月28日,紫金普降大雨,洪水冲刷着河床。在古竹镇一个偏僻的东江岸边,有人意外地发现了一根巨木。市收藏家协会会长蒋鸿等闻讯前往查看。此时,河水尚在暴涨,巨木仅露出些许真容。约1个月后,水位下降,他们又再度前往探查,发现巨木材质良好,经切片鉴定为阴沉木。
据介绍,阴沉木又称乌木,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是优质和名贵树木被深埋地下长达千百年甚至万年才形成的。我国民间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在古代,阴沉木是帝王建筑宫殿和制作棺木的首选木材,十分珍贵。
5000年阴沉木
这棵阴沉木纵长14.5米(不含树根),圆周2.4米,重约6吨。专业部门初步断定它的树龄近1500年,埋藏时间约3500年,而且是我市甚至是东江流域首次发现的阴沉木,堪称东江“树王”。 蒋鸿说,请来吊车挖掘时,因巨木沉重,绑在树身上的钢绳崩断,吊车也差点掉入水中。换上钢绳重新起吊时,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了暴雨。仅是起吊过程就花去了3个小时。
现在,这棵东江“树王”横躺在市群艺馆一楼的展厅内,已无树皮,部分边材已朽,树干较直,分杈两处向上,木质呈深紫色,坚实厚重。它的树根部分已中空,可以钻进两个人。经抛光处理后的阴沉木切片,呈现出美丽华贵的紫黑色,有水波纹,光亮如鉴,细腻温润如玉。据了解,这根十分珍贵的阴沉木将雕刻成与客家文化题材有关的木雕,展放在我市目前正在筹建中的客家文化公园内。
巨制黄杨木雕19年后现身
在大厅西面,巨制黄杨木雕《九龙八凤》造型古雅,雕工精细,上面有“九龙戏珠”和“八凤朝阳”的图案,梅花鹿、麒麟、万年青、梅、竹、菊等祥兽和文饰环绕,十分吸引人。“仅仅是主体宫檐的瓦片就雕刻了近万个,刀刀见力,片片精细。”来自福建莆田的一位工匠说,该木雕出自他家乡的雕刻名师之手,其规模、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全国罕见。两三个熟练的工匠,都要雕刻一年多。
巨制黄杨木雕
据了解,这个木雕是今年7月份,我市收藏家协会一会员发现并收购的,尘封时间已达19年。19年前,该木雕在深圳一个华侨商场展销,时价为17.8万元,现在的价值则远不止此。据介绍,黄杨木是有市无价的名贵木材,因为它生长极为缓慢,《本草纲目》称其“岁长一寸,遇闺则退”,而《九龙八凤》总重为186斤,且艺术价值极高。
记者看到,木雕主体为宫殿造型,檐飞壁透,勾心斗角,扶栏相连;正面的九条龙翻波戏珠,龙须飞扬,龙眼灵动,神态各异;主体旁的两根盘龙塔柱上,八角塔的每一层都悬挂着手工雕刻的灯笼,小巧玲珑,仅指尖大小。《九龙八凤》雕刻技法娴熟细腻,作品不但大气古雅,而且细节雕刻令人叹为观止,是黄杨木雕中的传世精品。
亿年鱼形石逾亿年
这次展出的另一“宝”鱼形石,为天然钟乳石,是在地壳运动中点滴积累而成,年代已逾亿年。该奇石石相酷似鱼状,有鱼嘴、鱼眼、鱼尾;体表为三层叠状,高低如梯田,天然组成了五个小“湖”,其中还有两“湖”是相连的,进水和出水都有明暗两条通道。记者看到,“湖”中还有不少硬币。据介绍,古人以水为财,蓄水则是蓄财,该石有三叠五泉,寓意财源不绝,而“鱼”同“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石头内涵深远。
亿年鱼形奇石
据介绍,鱼形石最初是由石涛收藏。石涛是清初“四画僧”(其余三人为鸿仁、髡残、朱耷)之一,一生钟爱收藏。他将此石带到了有“楚南第一禅寺”之称的广西全州县湘山寺寄存,后由清代的国子监蒋士俊收藏,随后又流落到民国两广财政厅厅长蒋伯文手中,现由我市收藏家协会收藏。
这块鱼形石的年代久远,天然造型奇特,寓意富贵瑞和,规格尺寸大气,堪称国内藏石中的翘楚极品。而且,它也为以黄腊石为主要石藏品的河源奇石收藏带来了新品种、新视野和新的价值观。
希望建起文物收藏一条街
举办此次展览,除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策划者还有一个愿望:希望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收藏的重视,推动在我市早日建起文物收藏一条街。
据介绍,目前我市喜爱收藏的市民已达五六千人,每年的资金流量约七八千万元,市场总值数亿元,已形成了一个不可低估的资金链和潜在的收藏市场,但因为政府和媒体缺乏有效的关注、引导、宣传、扶持和培育,不仅缺乏一个相对固定的展示交易场所,也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发现。艺术品收藏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寄托着国人对传统与历史的怀念,对文化沉淀的崇尚。希望能够通过在我市建起文物收藏一条街来扩大河源客家文化的影响,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带动工艺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