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咬定发展,迎难而上铸辉煌

与会代表在认真聆听市长刘小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数字见证成绩

      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一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

“双转移”又续新篇

      2008年,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经过竞标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并成功获得省政府5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规划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全市产业转移园全部列入省认定范围。
      全市“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74.41亿元、105.15亿元和6.31亿元,分别增长19.2%、20.4%和45.1%,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2.9%和29.5%。
      从园区开发到效益园区的建设,我市一直朝着“工业立市”的目标奋进。200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暖企工程”7条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目前,我市的园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深河转移工业园规划通过专家认定。园区建设的热潮和园区效益的体现,显示我市正乘着“双转移”战略的东风朝前迈进。

民生为本成为发展着力点

      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使我市民生建设在2008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年,全市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基本持平。新增就业岗位3.91万个,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67万人。全市新增参加养老、失业、医疗等险种51万人次,城乡低保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低保救济面达7%。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3%。4709户全倒户元旦前全部迁入新居。
      全面完成95个行政村600公里水泥硬底化建设;市民一度反映较多的市区用水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区新增高中阶段学位3075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802个,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8万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年人均增加津补贴5000元,住房货币补贴全面实施。
       2008年,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9.4亿元,完成年内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市财政拨出专款430万元、社会筹集资金约500万元设立了市扶困助学基金;投资4亿多元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投入3900万元对28所农村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筹资9725万元,解决了农村20.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善民生,不但进一步增强了我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环保取得了新突破

      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过江管网正在加快铺设,市城南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产业转移园首个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动工,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并与省环保局正式联网。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淘汰落后炼钢产能225.5万吨、炼铁产能3万吨,关停小水泥企业2家。坚决查处违法采矿死灰复燃现象,矿产资源开发进一步规范。对万绿湖水面养殖和污染环境的规模养猪场进行专项清理整顿,组织整治市区东埔河专项行动,并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砍掉小钢铁,关闭小水泥企业,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信念和决心。在关停之间,我们失去了产值和税收,但我们留下绿水青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惠农政策接连出台农村面貌得以改变

      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6.14亿元,增长5.2%。全市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辐射带动15.3万农户,促进农户户均增收2300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到6.67万户、21.85万人,分别下降6.7%和6.9%。
      农村面貌的改变,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2008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种粮综合直补1.26亿元、能繁母猪补贴686万元。争取国家连续3年每年支持4000万元规划建设15万亩、改造2万亩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1117个贫困村共获得投资分红款26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廖旭辉 胡青松 文/图






上一篇:今年春运我市实现“零事故” 共发送旅客172.66万人次
下一篇: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谋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