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居住证” 制度系列报道之三 此心安处,才是吾乡

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河源。但是,暂住证等制度带来的户籍樊篱,却让他们背负着“异乡人”的包袱,与这个城市少了几分亲近。实际上,这个包袱不仅是心理上的,也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烦恼。尤其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以前,暂住证既是“护身符”,也是“卡人证”,让他们又恨又爱。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些流动人员把自己看作是河源的“过客”。由于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他们也缺乏去认知和建设城市的热忱。但是,他们希望推行居住证后,能让自己真正融入这个城市。

居住证制度有望让流动人员真正融入河源

心声 曾对暂住证深恶痛绝

      田泽军是湖北荆州人,有一手装修绝活。来河源以前,他曾前往广东深圳市“淘金”。他说,那时,他对暂住证“是深恶痛绝的”!
      当时,暂住证就是流动人员的“护身符”,没有这个护身符,田泽军走在大街上也缺乏安全感,没有底气,“感觉自己不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平时也不多出门,不敢跑远。”但即便如此,因为没有暂住证,他也曾被当作三无人员“请”进过派出所。
      办理暂住证在当时是一件难事,要走10多道程序,而且门槛多,轻易拿不下来。在黑市,一张“暂住证”被炒到300多元。不少人靠办理“暂住证”发了一笔财,但更多的人却是像田泽军一样深受其中之苦。“很多人都对办理暂住证十分痛恨,觉得自己受到了地域歧视,对深圳也就缺乏好感。”田泽军说。
      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办理暂住证失去了法律支撑,也无利可图。从那以后,办证就是简单的事,费用也降到了15元。也正是从那以后,暂住证对流动人员的约束力愈小,已是可有可无,田泽军对办理暂住证就不那么热情了。

遭遇 暂住证带来不公

      但是,对田泽军来说,不但暂住证留下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在现实生活中,他依旧要承受这项制度带来的困扰。
      田泽军夫妻尽管都在河源,但唯一的儿子却依然留在家乡上学。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没将儿子带来河源上学,是因为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在他的身边,许多流动人员为子女上学不但要托关系,还要交纳插班费。去年,他的一个朋友想让自己的孩子到市区某中学读书,因为不是本地户口,不得不托人走关系,还交纳了2000元的插班费。但当这个朋友想让小孩换到离家近的另一所学校时,此前的学校却拒绝退还插班费,这让他的朋友十分气愤。
      前车之鉴使田泽军不得不选择将儿子留在家乡上学。但是,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他又面临着一个新问题: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怎么办?
      在工作上,因为暂住证制度,田泽军遇到的烦心事也不少。比如,因为经常在工地跑,他想买一辆皮卡车,但在办理车辆落户时,由于没有本地户口,车管所不给予办理其手续,最后,自己掏钱买的车辆却只好用别人的名字上户,为此,他还花费了一笔不小的保证金。

心态 “这是别人的城市”

      在田泽军看来,岭南风物虽好,但是,这只是“别人的城市”。一张暂住证,让他和河源疏远了。
      “我们始终有一种漂泊感,找不到家的感觉。”田泽军说,他们这些流动人员无论在一个城市生活多少年,如果没有入户籍,始终只是一个“过客”。“过客”的心态,让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甚至对城市的发展有了类似“看客”的淡漠:“河源只是自己挣钱的一个地方,城市的过往怎么样,现在正发生什么变化,未来又是怎么样,我们不是很关心。”他认为,流动人员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话语权,也就失去了去探究和建设城市的热情。
      “如果推行居住证制度,河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田泽军说,他喜欢河源,也很希望留在河源,融入河源。居住证能让他实现这一愿望。居住证不但能让他享受到同本地人一样的就业、社保、计生、子女入托、入学等待遇和权益,最为重要的是,居住证能让他觉得“自己也是个河源人”。
      对于田泽军等流动人员来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此,居住证制度无疑会让河源更有吸引力,会增强流动人员对河源的归属感,让河源成为他们真正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蒋安春 廖旭辉






上一篇:本报诚邀河源各界爱心人士为四川灾区女孩捐赠花裙子
下一篇:广东纳税百强企业“揭榜” 我市只有一家企业榜上有名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