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市政协委员“借势”“河源文化热” 欲建文化艺术城

      2010年,第23届“世客会”将在我市召开,这一喜事犹如一味催化剂,加速了我市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加快了城市各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同样,我市的文化产业受这一利好影响,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但文化界人士动作频频,一些企业家也纷纷将目光投放到了文化市场。
      从去年年末开始,市政协委员马超环就在市内外奔波,收集书画、奇石、美玉,联络商家和市内外文化界人士。这些举动,都缘于他心中的一个大企划:在宝源新区的雍雅豪苑内建一座“河源文化艺术城”。
      马超环说,河源不断升温的“文化热”,让他对河源文化产业的前景十分乐观,他愿意为此“押宝”。

马超环企划中的“河源文化艺术城”已初具规模

实施意义:打造可视名片有好处

      马超环认为,在我市建设一处以自己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品交流为主的“文化城”,有三个方面的利好:
      一是对开发河源文化产品,打造可视名片有好处。他说,我市可供开发的文化产品很多,如连平的花灯、和平的木雕和泥鸡、东源的黄蜡石和恐龙蛋化石、龙川的竹刻和古迹模型等,这些文化产品如果系统地开发出来,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但是现在民间已有的一些文化产品不成规模和系列,一部分产品面很窄,产品单一,附加值很低,需要政府引导和参与群众共同开发。“文化城”就如推动剂,可以促进这些产品的开发。
  二是能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整合现有的资源。他认为,我市历史悠久,许多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在民间流传,能工巧匠众多,现在散落在各处的画廊、蜡石店、古玩店、客家工艺品店也不少,这些店虽不乏好的文化产品,但顾客选择的空间小,小店四处分散,形成不了河源的文化产品“大戏”。而有了“文化城”,市场形成了规模,民间的这些资源就会得到很好的整合。
  三是可吸引外资,确保文化产业的长线发展。他说,“文化城”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大市场,人们在其中能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还能“淘”到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建立文化城要有政府的引导,在合适的地方“搭台”或“借台”,而现在一些企业正在考虑转型,有了政府的支持,就会有许多企业参与进来。“城”建起来后,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渐形成规模,让群众自己唱戏,使民间的文化产品逐步改进和完善,经受市场的检验。

提案背景:投资文化是因势而利导

      除了市政协委员、河源市大新房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身份外,马超环还有一个身份——河源东宝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身份陪伴了他10多年,但是去年年末,他毅然停止了东宝制衣厂的生产,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河源的文化产业。
      马超环祖籍河源,以制衣起家。1998年他就在河源建了厂房,2001年,他在东莞的所有制衣厂也都搬迁到了河源。在制衣行业,马超环有卓越的信誉和丰富的人脉。那么,放弃这个“一生的事业”去投资一个新领域,他的信心源于什么?
      “借势!”马超环说,信心来源于河源不断升温的“文化热”,这就是当前的“势”,而且他相信,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喷薄,河源人民有了文化自信,这股“文化热”就不会降温,只会越烧越旺。因势而利导,他希望借这个“势”,推动河源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互相拉动。
      投资文化,马超环还有另一个考虑。他说,在农村,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既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劳动力的外流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劳动力留在本地,这需要一个有前途的产业来吸引他们。他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一个突破口,可以变“文化”为商品,而且传统文化多珍藏在民间,属于“农民身边的产业”。因此,今年两会期间,马超环和其他两位港澳委员共同提交了《发挥民间力量,打造文化品牌,建立河源文化商品城》的提案。

部门声音:开发河源特色的工艺品

      “河源需要自己的文化交流中心,更需要支撑市场的本土文化品牌。”市文广新局局长蒋武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要使“文化城”真正发挥聚集与龙头效应,就亟需开发和丰富有着“河源”烙印的旅游文化工艺品。
      蒋武生说,在文化旅游市场上,我市一直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游客除了买一些土特产,能带走的留作纪念的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他认为,黄蜡石、字画、古玩、木雕竹刻等工艺品、传统土特产、恐龙文化产品这六个系列可供开发的潜力大。但目前一些系列虽然已进入市场,却没有形成规模,或缺乏交流、购买的平台,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投入。
      据了解,目前市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引导、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正在探索将连平花灯变为花灯工艺品的方法,和平泥鸡也正在进行工艺改良。此外,蒋武生透露,以河源龙“元元”及其五兄妹为主要形象的“恐龙梦幻世界”系列产品有望在明年面世,它们或将成为我市第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工艺品。
      蒋武生认为,开发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其方向是“小”和“精”,能让游客带得走;同时,这些产品既要具有浓郁的河源本土特色,也要有文化创新的理念。
      其实,在我市建立一个文化产品交流市场的建议曾被很多人提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蒋鸿就希望能在我市建设“收藏一条街”,为我市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展示交易场所。现在,这条“街”有望移居“文化城”。



相关热词搜索:客家文化 河源文化艺术城


上一篇:我市今年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 致力于改善民生
下一篇:“花裙圆了孩子的梦也圆了我的梦” 爱心留言真切感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