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接官亭”今成“迎宾亭”朱门亭将重建于迎客大道
核心提示
源城区城南约半公里的地方、学生路与新灯路交会的东侧曾经有一个亭子,名朱门亭。“亭曰朱门,循其名毋忘旧址;坐登热客,品几盏不觉生风。”(清末上城人李少怀题)朱门亭原是接官亭,是河源县官迎送上级官员之处。
昔日的亭子早已不见,只有朱门亭市场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但是,在附近老人们的记忆中,仍犹有一座亭子羁留过路人的脚步。近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桂山迎客大道上重修朱门亭,把它建成一个地标性的迎宾亭。
1985年修建的朱门亭所在地,如今已成了菜市场。
■亭已不在空留名
朱门亭所在地,原是河源老县城的前门,名“红朱门”。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河源建县后,上城是河源县的县城,“红朱门”扼守上城南大门,是进城客商必经之地,也是直往江西南北运输盐道,经禾廉桥、新东门,向东可出马草渡;北通东埔南湖、桥头、灯塔直到连平、江西等地。
朱门亭就建在路边,原是接官亭,每当朝廷大臣以及省、州官员由陆路来河源时,河源县官都要在朱门亭列队迎接,然后设宴洗尘,更衣进城,由南门沿北直街到县衙视事。他们回去时,也要在朱门亭饯送。
亭中还提供茶水,往来的旅客可以在这里避雨、歇脚。到了清末,朱门亭因年久坍坏,曾任梧州知府的上城人李少怀告老还乡后,重新修建了朱门亭,并在亭内石柱上,镌刻亲笔楹联石刻四副:“亭曰朱门,循其名毋忘旧址;坐登热客,品几盏不觉生风。”“茗品两杯,犹胜望梅能止渴;风来四面,纵然附热也生凉。”“坐久一些,试把茶经谈陆羽;饮多几盏,浑同甘露解相如。”“座列东西,茗品几杯堪解渴;路通南北,亭开三面可乘凉。”
可惜的是,这座亭子在十年文革期间被拆毁得片瓦无存。1985年,河源县城建办和城镇人民政府又集资重建了新亭,但后来不知因何故再被拆毁。今日的朱门亭所在地,依旧是南上北下,进出市区的要道,只是亭已不在,仅留“朱门亭”这一地名。
■再换新颜迎宾朋
关于朱门亭的原貌,附近一些老人还有模糊的印象。
62岁的丘聪威老人说,原亭结构简单,只用了四根石柱支撑着瓦盖,后面有道屏墙,屏墙后是厨房。除了李少怀题写的对联,屏墙上还有很多路人题的诗。他为记者朗诵了一首:“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一位姓黄的阿婆说,亭子有八十多平方米,亭中还有卖腌萝卜、花生、凉茶的人,“一杯凉茶只要2分钱。”丘聪威说,1985年重修时,亭子往南移了约50米,位于现在的朱门亭市场入口处,亭子有六角,琉璃作顶,十分漂亮,但不知是因为扩建国道还是修建市场,亭子不久就被拆掉了。
市委书记陈建华在相关会议中提出,朱门亭是接官亭,也是迎宾亭,曾是旅客的福地。他建议,在世客会到来前,我市要在规划中的桂山迎客大道上,选取合适的地方重修一座古色古香的朱门亭,建一个新时代的迎宾亭,这样既点缀了迎客大道,又有了一个地标性的迎客建筑。
对此,附近的老居民们都很高兴。虽然亭子将“移”到桂山迎客大道,但是他们希望,朱门亭能按照原貌重建,把那些充满妙趣和人生三味的对联、诗句重新镌刻在亭柱和屏墙上。
蒋安春 刘伟昌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