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多魅力诗人兴会更无前——“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河源侧记
核心提示
9 月8 日至12 日,“中国诗歌万里行”采风团自市区出发,一路奔波,到我市东源、龙川、和平、连平、紫金各县采风。采风团中,有国内著名诗人叶延滨、韩作荣等10 人及中山市诗歌界代表人士。
这是一次诗意地行走,他们从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中走进了车辚辚马萧萧的秦汉,走进了忠信的花灯和紫金花朝戏中,一路烟尘,一路诗歌;这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旅程,四天的行程太短,诗人们总觉得看不完,看不够,他们说:“我们的眼睛变成数码相机,一再增加闪动的频率。”
诗以言志,以抒情。无论是秀美的山水,还是一身客家风情的小镇,都让诗人们难以抑制喷薄而出的热情和灵感。他们用眼睛贪婪地摄录风景,用心灵记录下点滴感动,然后放在心里细细咀嚼,品味,直至温润成了一首首小诗。临走前,中国诗歌协会副秘书长桑恒昌就留下了深情的诗句:“明天我们要走了/河源/客家的深情/客家的厚谊/我们紧紧地握在心里!”
“有一双最美丽的眼睛”
“我不敢相信,还有这么清亮的一湖水。”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傅天琳初到河源,就恋上了这里的青山秀水,特别是对万绿湖。她说,万绿湖的水太干净了,绿得很美,就像是最细滑的绸缎。“我开始还想,这么清的水,水中可能都没有鱼了。”她笑着说。
傅天琳说,站在湖边,只觉得心旷神怡,什么也不愿去想,只想吹吹湖风,享受这大自然最好的礼物,“河源有了这一湖水,就有了一双最美丽的眼睛。”
原《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也被这一湖水迷醉了,他说,在到处都有污染的今天,能看到这么干净的水“太不可思议了!” 《民族文学》编委查干则用小诗《眺望万绿湖》直抒胸臆,诗中写到:“湖之仙子/把风梳轻轻地推过去/又轻轻地拉回来/唯恐弄疼了/宝石绿的/涟漪。”
绿——这是很多诗人初到河源的印象,而万绿湖的绿就是最动人的诗句。傅天琳说,这里到处是绿,满眼是绿,而且,因为阳光与水分充足,这里的绿很鲜活,看起来“毛茸茸、肉嘟嘟的”。
中山市作协副秘书长刘建芳在《河源真好》的诗中这样描述了河源的“绿”:“难道绿的颜色/可以用数字来形容吗/一个绿/是一片叶子/还是一滴清泉 ……我只知道/万绿湖/是绿的海洋绿的世界/从天空到水面/ 从湖心到我心/全被绿染绿了。”
“进入广东的原点”
有着2223 年历史的佗城、密布着客家古建筑的林寨兴井村 ……走进这些客家小镇和村落,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就如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香,也使诗人们醺醺欲醉。著名诗人、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是第二次到佗城,他说,佗城变得更漂亮了,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城市的变化无法掩盖的。
在佗城的街头巷陌,诗人们探寻的眼光从未停歇。南越王庙、学宫、考棚……两千年以来,历史绵延,文化的薪火也代代相传。诗人们希望能从一块青砖、一面残碑中穿透千年时光,找到这种文明传承的根和枝。
“对整个广东地区来说,古龙川是中原文化进入广东的原点。赵佗任龙川县令时,建立了行政机构,这是文化与制度进入广东的原点。”丘树宏认为,佗城的风俗人情、建筑风格等,都体现了最传统的、最典型的中原文化基因。他的小诗《佗城》中有这样的句子:“从来没有哪一个小镇/能像你这样诠释古老的中原/在我们的眼中/你其实就是中原的缩影……”
“河源发展的两大优势”
原《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说:“河源山青水秀,充满生机,最可贵地是,它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取得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四天的河源之行后,诗人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态”与“文化”已成为带动河源经济发展的两翼。
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说,河源位于东江、韩江源头,因为保护生态,在经济建设上受到了限制,但河源良好的生态优势,在推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避免了在经济发展中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河源有20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人文基础好,必将在今后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客家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也会让河源更有吸引力。“这里有非常好的生态,有其他地区没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两个因素会成为河源赶超其他地区的重要条件。”
丘树宏说,这次“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河源,诗人们对广东的印象也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看了河源,我们才知道,原来中原文化那么早就走出了黄河和长江;广东除经济发达外,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诗人们表示,离开河源后,要用自己的诗歌去宣传、推介河源,因为,“不是我们为河源写诗,而是可爱的河源把这里的诗赠给了我们!”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