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惠农民促发展 园区和谐生辉

举办文体活动丰富企业员工生活。

      市高新区以农民“拆迁不失居、失地不失业”为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各项措施,维护和保障被征地拆迁农民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精心打造农民就业增收的牢固阵地,切实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目前已经建成了高埔、园艺场、大塘和泥金4个安置点,规划总占地面积66.8万平方米。一、二期征地拆迁共安置农户约1550户,安排门店1580卡,住宅1750套(卡)。2009年,市高新区完成了二期大塘、泥金650多户安置房的建设及移交工作,三期安置房已完成了规划设计,正进入招标阶段。在征地涉及的1.2万农民中,无一例集体上访。

和谐园区建设回顾

营造安定和谐氛围 让外来工有归属感

      市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此,市高新区采取多项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园区安定和谐氛围,让外来工有归属感。
      为让园区外来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市高新区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园区内安排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五一”、“七一”、元旦等广场文艺晚会,举行送戏进厂文艺晚会等。此外还精心组织区内免费播放电影活动,举办拔河比赛,春节期间还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电影专场等系列活动。
      为保障企业员工安全,市高新区组织区内企业安装了对讲机系统,成立专职治安巡逻队并加大辖区街面巡逻力度,在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探头,目前市高新区全面覆盖、重点监控的治安防控体系已基本形成。

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企业群众得到实惠

      2009年,市高新区着力抓实第二批和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以学促干、心系企业和群众,努力为园区企业和周边群众排忧解难。
      据悉,市高新区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顺利渡过发展难关;解决帮扶泥金村19户贫困户脱贫,投入3万元帮助埔前镇泥金村委会和大塘村委会完善会议室建设,对通往埔前镇泥金、大塘、永久等村的道路铺上临时混凝土,为埔前镇罗塘村建设饮用水自来水工程筹建资金,投入资金11.5万元布点建设周边村垃圾收集池,推进新农村建设等。

珍爱生命关爱女性 女性员工免费妇检

      外来工群体作为市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关怀外来工,让他们对高新区有“家”的感觉,2009年,市高新区专门组织开展了“珍爱生命关爱女性”免费妇检公益活动。
      为组织好员工体检,市高新区早早开始筹备活动的有关各项工作,包括宣传发动、联系各企业、安排场地等,使各企业积极组织本企业符合条件的妇女体检,从2009年9月8日至9月11日的4天时间,为区内500多名已婚妇女免费妇检。
      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外来女工认为,通过体检,让她们掌握了自身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

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

出台惠民措施 让被征地农民富起来

      “好!”日前,源城区埔前镇大塘村村民刘阳胜接受记者采访时,以一个“好”字道出了被征地农民的真实感受。
      刘阳胜说,以前种田,一亩地每造的收成也就5担稻谷左右。现在在企业务工,一天的工资就有50元,“两天就可以赚到一担稻谷。”此外,一些农民还用征地款在回迁地上建起房子,出租给工人居住,现在每个月的房租收入有好几千块钱。

拆迁户实现“一店一宅”

      据了解,大塘村在市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有几百户村民需要安置。如今,95%以上的拆迁户除了有住房,还能分到一卡或一卡以上的门店。刘阳胜说:“我准备把分到的门店出租,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以后的生活也就无忧了。”
      大塘村的拆迁安置是市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中与当地群众和谐共进的一个真实写照。不仅仅是大塘村,市高新区所在地的其他村也都一样,市高新区的崛起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作为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市高新区不断创新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工作方法,严格依法征地拆迁,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居、不失业、不失利、不失靠。在每一轮开发建设中,都优先考虑当地农民的发展机会。比如,安排见效快的地块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将集散地的肉菜市场设在村民安置点内。
      日前,记者在市高新区采访时了解到,2009年基本完成了三期第一阶段大埔组、第二阶段杨子坑组的征地拆迁任务,共完成征地2400亩,拆迁410户。由于精心做好了农民安置工作,三期大部分被拆迁农户主动要求征地,积极配合拆迁。

失地农民培训上岗

      针对被征地农民自身技能有限,市高新区以农民“拆迁不失居、失地不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与源城区劳动局合作,每年拿出100万委托其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把培训班设到村里,便利群众,同时给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每天10元补助。至今,已培训失地农民600多人,经过培训的农民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此外,为扶持失地农民再就业,市高新区主动与区内企业联系,优先推荐失地农民就业。几年来,市高新区共安排900多名失地农民在区内就业,使村民就在家门口当工人,安居乐业。

打造农民增收阵地

      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同时,市高新区还要实现园区利益、集体利益,这个“三赢”实现了,才能真正确保园区和谐。那么,近几年来,市高新区是如何做到“三赢”的呢?
      为精心打造农民就业增收的牢固阵地,市高新区还在园区内打造了移民生产基地,可以为移民提供5000-1000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解决移民就业岗位3300个;建设了富民工业园,使全市1117个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得以“脱贫”。
      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高新区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力维护和保障失地农民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打造农民就业增收的牢固阵地,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最有效途径。

征地拆迁安置点。赵春风 摄

化解企业纠纷  建和谐园区促进发展

      近几年来,市高新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8年开始,市高新区内一些在建工程、投产企业、征地拆迁、物业出租经营等方面引发了各种劳资纠纷、经济纠纷。针对这些矛盾纠纷,市高新区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科室定期排查,落实专人挂钩服务等方式,就地解决了企业的各种矛盾纠纷,有效防止了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营造了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促进了园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据介绍,在排查化解企业矛盾纠纷上,市高新区领导班子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每个季度均对可能产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进行排查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然后督促企业负责人正视问题,解决矛盾,绝大多数纠纷在管委会主持下都得到了及时化解处理。
      针对一些矛盾纠纷,市高新区坚持依法行政,长期聘请专业的律师为法律顾问,并积极主动争取规划建设、劳动保障、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诚邀相关单位共同“会诊”,共同解决纠纷,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区内一家公司与厂房承建商因工程项目争议、材料价格补差和增减工程量等问题,双方产生较大分歧,导致工程于2008年11月上旬停工。管委会邀请市规划建设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助,围绕双方主要矛盾进行了协商处理,最终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并恢复施工。
      此外,为给市高新区企业、员工、居民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市高新区制订了《高新区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高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确保了春节、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重大任务期间的社会安定。
       2009年来,市高新区及时介入、积极沟通、全力化解,共处理了区内各类纠纷50多宗,有效维护了高新区经济发展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上一篇:光棍村飞来“金凤凰”
下一篇:非法抢建,拆了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