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四看沙捞越:看猫看屋看洞看海

  第一站 古晋看猫

  古晋是沙捞越的省会城市,这里的路牌大都是中文的,有一条美丽的河,有很多关于猫的故事。

  猫城

  “古晋(KUCHING)”在马来语中是猫的意思,同时这里也被称为“猫城”。然而从进入该城的第一天起,我就从未听到过一声猫叫,更别提看到走来走去的猫了。但是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猫的雕塑和商店里贩卖的与猫有关的商品倒是随处可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九猫雕塑代表了沙捞越的9个省。古晋流传着不少和猫有关的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说当年西方船队为寻找香料,来到这里,当船员们上岸后,发现了一种褐色水果,甜美无比,这种水果就是猫眼果,于是“猫城”的称呼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记载着先知穆罕默德养猫的故事,而马来人大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将先知的喜好延续了下来。但这一传说似乎在古晋站不住脚,毕竟在此寻找到一只四处游逛的猫要比找到一个会说中国话的人难多了。

  尽管活猫难得一见,但世界上惟一的一座猫博物馆就在古晋,这里能看到几乎涵盖了所有和猫相关的东西,图画、书、木雕、公仔、纪念品等等,就连日本的加菲猫,中国传统工艺布老虎也都占据了博物馆的一席之地。而博物馆里关于猫的故事更是记载了无数,有个佛陀与猫的故事:当佛陀进入极乐世界时,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被唤来做见证,而猫却睡着错过了仪式,不能进入极乐世界,因此也成为惟一没有受到保护的动物。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大人讲的“猫为何没能进入十二生肖”的典故,有些类似。看来猫在任何国家甚至在上帝那里都给人留下了懒惰的印象,“懒猫”的称呼来得不无道理啊。在猫博物馆里可以轻轻松松逛上一个小时,照相也是允许的,不过是按照相机数量收费,一台相机3元或4元人民币,取决于是数码还是胶片。

  雨中古晋

  就像很多浪漫的城市一样,古晋城里有条美丽的河——沙捞越河,它将古晋一分为二。南市可以算是“华人城”,由早年福建和广东过来的移民建立。福建话、客家话和广东话在南市大行其道,而这里吃猪肉和拜观音也是华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北市则大部分居住着马来人和土著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南市的华人大相径庭。沙捞越河不仅将古晋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还分出了两个市长,南市的市长为华人,而北市的市长自然是马来人。

  乘坐游船沿着沙捞越河前行可以将南北两市风光尽收眼底,这本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但不巧的是我们登船的时候赶上了滂沱大雨。古晋的雨真是说来就来,从发现下雨到瓢泼也就几秒钟的时间,一瞬间所有的清晰变成了模糊。河岸边的树、清真寺、酒店都被雾蒙蒙地笼罩着,就连沙捞越河看起来也不那么平静了,河上的一个个小摆渡在瓢泼大雨的洗礼下摇摇晃晃。可不要小瞧这些小船,它们可是古晋人的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看似摆渡,其实是有马达的,速度也不慢。从南市到北市,很多时候坐船要比开车来得方便。

  怕羞的红毛猩猩

  在距离古晋不远的人猿保护区生活着红毛猩猩,本以为看猩猩可以彻底体验在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中徒步,结果一进保护区,就有汽车载我们进入森林。当看到不少游客时,目的地也就到了。这里的红毛猩猩都是散养的,因此想与它们见上一面也不容易。在距离我们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被支架支起来的十几平方米的方台子,台子上堆满了香蕉等热带水果,一个饲养员站在中间,不断用他那独特的叫声呼唤着红毛猩猩们。

 

  一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大汗淋漓了,四周依旧没有什么猩猩即将出现的迹象,反倒是饲养员不厌其烦地叫着。一个半小时后,陆陆续续有人离开。此时我的心情有些像在股票大盘前等着股票继续涨上来的感觉,想撤又怕它们在我们走后出现,不撤又实在有些撑不住了,因为天气很热,而且结果是个未知数。最终我们还是离开了。当等候在外的导游听到我们没有如愿以偿时,并未表现出一丝同情,反而说猩猩不出现并不是坏事。原来这些红毛猩猩曾经都是人工饲养,后来开始放到野外,饲养员会定期喂食,如今它们不会为了食物而现身,说明已经开始慢慢习惯大自然,已经学会如何自己找食物吃了。当然未见猩猩的另一个原因也和最近雨水特别多、树上的水果都长势很好有关。

  第二站 泗务看屋

  泗务(当地华人称为“诗巫”)是沙捞越中部的门户,坐落在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拉浪江的岸边。目前是沙捞越州第二大城市,这里曾经是受文莱统治的荒芜之地,今天已成为人们探险和自然之旅的目的地。

  走进长屋

  马来长屋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长屋里的人因血统、宗教或友好关系长期住在一起。我们此次走访的是伊班族人的长屋,伊班族是沙捞越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他们曾经主要以打猎为生。长屋大都建在 2 米高的木桩上,屋顶覆盖着木板或椰子叶,房屋中间有一条很宽的通道,铺着席子,是人们吃饭或活动的区域。屋内的地板、梁柱、木桩都是上等的硬木,而墙壁则竹木兼用。生活在长屋里的所有家庭会推举一人当屋长,屋长须有经验和威信,过去的屋长要善农耕、狩猎及征战,现如今的屋长要善沟通,具有亲和力,因为他不仅要和政府部门沟通,还要不断接待来自各地的客人。可以说屋长既是长屋的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


  走进长屋,先喝上一口伊班族人自酿的米酒,接着品尝正宗的当地食物,所谓正宗,就是他们的“家常饭”,因为我们正好赶上了他们吃晚餐的时间。好客的伊班族人在屋长Tom的带领下为我们表演了当地的舞蹈,就连八十来岁的老太太也前来助兴,弹着我叫不出名的乐器。伊班族人自古就有吹筒射毒箭来对付敌人的传统,从而获得领土和不同物资,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也成了我们的娱乐项目,试过之后发现,将箭从竹筒吹出去并不难,难的是要指哪吹哪。

  今天生活在长屋里的人以妇女、老人和孩子居多,而青壮年们大都已搬离了长屋,去开始自己的现代化生活了。屋长汤姆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仍要外出工作,但晚上他都会回到长屋来。他告诉我,政府每月会给生活在长屋的人发放补助,今年他刚刚向政府申请提高补助的额度,获得了批准。别看在长屋生活的孩子很多,但他们都能接受正规的教育,有个小女孩中国话说得相当好,和我们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原来她上的是华人学校。

  长屋里比较独特的景象要数悬挂头颅骨了,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伊班族人就有猎取人头的风俗,男孩年满18岁时,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以示成人和勇敢。据说悬挂头颅越多的人家,来求亲的女孩家就特别多。今天这种风俗虽然早已绝迹,但那些头颅依然保存着。这些头颅骨当年以火烤或风干等方式“清理”过后,被套在吊网中,悬挂在房檐下。尽管已经历了上百年,骷髅头的模样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十分骇人。导游告诉我们,千万不可用手触碰他们,因为伊班族人相信,这些骷髅是有灵魂的,它们就徘徊在周围,如果碰他们的头颅骨,则是对他们的大不敬,将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于是我们尽管很好奇,但仍仅限于眼观。走进一间屋子里面参观,发现了一排瓮罐,其中最大的一个放在角落里,主人说,那里密封的是敌人的灵魂,听了此话,我们在长屋里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走出长屋,恰好是黄昏,阳光斜射在五颜六色的房子上,煞是诱人。在一扇窗边姐姐抱着弟弟痴痴地看着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围着我们的摄影师打转,这一切定格后就像一幅画,而我们无意中也成了画中人,只盼晚霞在此地多停留会儿,只为那稍纵即逝的美。长屋对面是一片平静的湖,沿着木板架起的路我走到了湖边,湖水不清但却很静,正想细细品味其中的调子,长屋的孩子们跑过来,迅速打破了黄昏的宁静,他们叫着笑着,扑通扑通跳下水,接着又爬上岸,再以不同的姿势入水,享受着他们独有也是仅有的黄昏娱乐活动。我们可开心坏了,镜头对准了他们,制作出了一张张精彩动人的夕阳下的剪影。

  第三站 姆鲁看洞

  从米里搭乘小飞机,30分钟后到达姆鲁,这里有沙捞越最大的国家公园——姆鲁国家公园。整个马来西亚共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是沙巴的雅比神山,另一个就是姆鲁国家公园。占地52866公顷的姆鲁国家公园是沙捞越森林资源中的极品,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已开放可安全参观的有鹿洞 (Deer Cave)、清水洞(Clear Watercave)、兰洞(Lang Cave)、风洞(Wing Cave)及沙捞越室(Sarawak Chamber),另外还有66个洞作为探险专用。

  兰洞—钟乳石天地

  吃过早餐,离开酒店,车行3分钟后,到达了看洞之行的起点。沿着山林里的小路我们开始前行,所谓山间路,其实是耗时18个月修好的步道,一水儿的“实木地板”。全团人中只有我一个不合时宜地穿着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行走,不时陷到木板间的缝隙中。

  丛林很茂密,有潺潺溪涧,有沼泽浅流,各种奇草异花一一过眼,树种繁多,即使在烈日下行走也不觉得热,因为参天大树拢聚成蔽天遮日的绿盖长廊。这里生长着很多珍贵的硬木,当地人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很强,至少那些硬木到今天还没有变成家具。

  丛林中,不时看到被风刮倒的树干,死掉的植物,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累累藤蔓、蕨类、绿苔及野生兰花,它们相互缠结依持。导游阿丁说,丛林里的所有东西,一草一木包括动植物的尸体都不允许移出,有些即使死掉的植物如果被移出,不少动物都会跟随迁出,因此一切都要让大自然自己慢慢地自然消化掉,在无声无息中,丛林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菌与真菌,会在不知不觉中腐化着一株树木,一根枯枝,然后一切荡然无存,化归尘土,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不由感叹很多时候人类的行为是多余的,表面上看似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实际上却破坏了生态平衡,很多时候人们低估了大自然的能力,其实它能解决很多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

  徒步雨林中,木道两边的扶手是绝对不能摸的,看似干干净净,但如果用手去扶,说不准就摸到什么小动物,一对正在木桥上交配的漂亮毛毛虫就差点被我按死。丛林里的各种动物在不断地引起我们的恐慌,在走过一个小桥时,很多人都觉得腿里痒痒的,阿丁说,是经过了一片红蚂蚁区,丛林里的红蚂蚁个头很大,一只顶我们家中见到红蚂蚁个头的四五倍,它们爬的速度很快,我们只是经过都没有停留,它们就能通过我们的鞋爬进裤管里,甚至有些速度更快的能爬到上半身。好在被红蚂蚁咬的后果只是痒痒,如若被这里的黑蚂蚁咬到,是会中毒的。

  这次有惊无险后,大家把裤管扎紧,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走了大约一小时,终于来到丛林掩映着的石灰岩洞前,这就是兰洞,走进了以钟乳石闻名的兰洞后,如同进入到一个巨型动物的体内,那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好似这只大型动物的内脏。全长200多米的兰洞,不时听到淙淙水声,由于被灯点缀着,洞内并不黑,但却无比清冷。

  鹿洞—全世界最大的通道式洞穴

  从兰洞出来,我们进入到全世界最大的通道式洞穴鹿洞,鹿洞的面积非常大。由于昔日常见野鹿,故名鹿洞。全长1200米的鹿洞的最大看点在于蝙蝠,因此鹿洞又有蝙蝠洞之称。洞里生活着300多万只蝙蝠,因此还没有走进洞穴,一股刺鼻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为了保护蝙蝠的生存环境,洞里的发光装置很少,我们基本在漆黑中摸索前进。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可看见无数蝙蝠的身影倒悬栖息于岩壁上。

  洞里全部是蝙蝠的粪便,当地的管理员是不会清理蝙蝠粪便的,因为蝙蝠的粪便吸引了不少小虫子,而这些虫子又是蝙蝠的食物,一旦食物链被破坏了,就会直接影响到蝙蝠的数量。

  每天晚上5时30分,壮观的场景就会在洞口出现。那个时刻,鹿洞里的蝙蝠就会排队飞出洞口觅食,当300万只蝙蝠一起从洞口飞出时,就好似刮起一阵蝙蝠龙卷风。导游阿丁说,飞在前面的蝙蝠通常是牺牲品,因为它们会成为盘旋在洞口的老鹰的美食。看来“枪打出头鸟”这句话在各种动物中都适用。

  从鹿洞走出,面对鹿洞的是一个半圆型的“观蝠台”,此时已经5点多了,“观蝠台”上座无虚席,赶忙找了个空地儿坐下来,等待奇幻时刻的出现。忽然人群中起了一阵骚动,顺着山势往上看,发现了一股浓烟徐徐上升,原来蝙蝠出动了。蝙蝠一队接着一队,不断变换着队形。这些蝙蝠出来彻夜寻食直到黎明前才会飞回鹿洞。如果碰上阴雨天,敏感的蝙蝠绝不出洞,因为洞里也有它们的食物。这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多雨,因此想看蝙蝠出洞的奇观,也要凭运气。天色渐黑,我们的脖子也累了,开始踏上归途。丛林一片漆黑,这三公里的长桥不设灯火,我们再一次经过了蚂蚁区,由于有了来时的经验,没有再受蚂蚁的侵袭。此时很多动物已经入眠,但同时又有些动物开始活动,虫声、蛙鸣不断,萤火虫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普南族

  清晨,坐上了前往清水洞的长舟逆流而上,顺着Malinon河前行,Malinon河的一侧是姆鲁国家公园,另一侧是土著人的土地。我们路过了普南人生活的地方。普南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早期是游牧民族,由于原始森林被疯狂砍伐,普南人的居住地越来越小。如今,马来西亚的普南族共有数千人,但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普南人只剩下三五百。许多人被迫定居下来,而那几百人却坚守着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和传统。导游说,与他们交流要靠手语,而且买东西最好不要还价,因为他们就靠这一点收入。他们贩卖的商品基本都是当地手工艺品,我们还看到一个长耳族的老太太,她的耳垂儿拉得很长,中间是一个很大的洞,在长耳族里有“耳朵越长越美”的说法。从这个老太太手里,我买了两粒心形的种子。

  看过了普南人的生活后,我们上船继续前进驶向风洞和清水洞。15分钟后下船,爬了200多级台阶后,才来到清水洞洞口,清水洞是东南亚最长的洞穴,约108公里长,拥有清澈的地下水系统,在洞中有条地底河,河水清澈冰冷。而这儿附近的另一个已经向游客开放的洞是风洞,之所以获得此称号,是因为洞内不时有阵阵微风刮过。

第四站 米里看海
感谢大卫独夫@吴志伟 提供图片

  第四站 米里看海

  米里是我们此行中的一个经停站,这里是沙捞越北部的门户,交通四通八达。由于许多遐迩闻名的沙捞越名胜地都坐落在米里市附近,所以很多游客都以米里为旅游出发点。从米里乘飞机30分钟可到姆鲁看洞,乘飞机40分钟可到世外桃源巴里奥高地,驾车2个小时可到尼亚国家公园,半天时间到罗甘布努,那是一个独特的自然湖泊。

  虽然米里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转站,但如果你有时间在米里住上一天,就能感受到她是个美丽的度假城市。这里并没有太多值得游览的地方,但如果你喜欢海,就大可放心了。米里是我此行中第一次接近海的地方,这儿的海不透亮、不平静、不湛蓝,这儿的沙不柔软、不细腻、不洁白,乍一看,的确没有惊人之美。但在沙滩上停留了近1个小时后,我却感受到了她特有的魅力,米里的海不像个艳光四射的美女,但与她待久了,就会发现她吸引人的独到之处,而且是那种与惊艳之美相比,能让人记得更久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言表,只能体会。海边只有一个卖特色小吃的摊位,我举着一根炸香肠,坐在沙滩边的台阶上,除了我们一行人,看不到游客,海浪不急不大,却很有节奏。离开时,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在发呆的一个小时里一片空白。

  除了海边,米里还有个地方值得一去,那就是老妇人井台,它位于加拿大山顶,1910年首次出油。本以为这儿只是个普通的旅游景点,到了后才发现,这里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首选,很多人把车开到山顶,仅仅是坐在车里呆上一会就离开,似乎也尝到了休闲的乐趣。而站在山顶上看整个城市的景色,就如同站在太平山顶看香港的风景一样。只不过此地非彼地,此景非彼景啊。尝过了一览众山小的滋味后,可以在山顶上选择一家不错的餐厅作为满足胃欲望的地方。

  据说米里城市策划组已经有了一项重大的计划,那就是把米里建立成一座名胜城市,並且在此建立一座世界级的游艇停泊港;同时,几间富有国际水准的酒店也将投入使用。想必那时的米里再也不是游客的经停站,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了。

  回途小站—不可不看的萤火虫

  从沙捞越回北京的途中,经停吉隆坡,借着在吉隆坡住一晚的机会,我和几个团友包了一台车前往位于吉隆坡以西约50公里的雪兰莪,因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萤火虫村就坐落在瓜拉雪兰莪的武吉柏宁滨村。

  我们到达那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由于之前打了电话,因此虽然已经没有游客了,但那里的几名工作人员还在等着我们,买了门票我们就上了船。这里的船是以电力驱动的现代化玻璃纤维船只,是为了保护河流的自然生态,以及避免造成噪音和空气污染。沿着河岸船缓慢前进,逐渐地,河边红树林里的萤火虫开始闪现,数以万计的萤火虫一闪一闪,有些树上的萤火虫密集些,如同圣诞树一般。此时,四周静悄悄,船停在河中央,周围除了萤火虫在闪烁,没有任何光源,我们如同畅游在天然荧河中,浪漫的氛围不用刻意营造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其实是雄性萤火虫发出荧光以传达求偶讯息,心动的雌性萤火虫同时也会以独特的萤火作回应。从太阳西下开始他们的表演就会上演,一直到凌晨。






上一篇:海滨双子星 青岛大连旅游攻略
下一篇:黄花城水长城 不用爬却要坐船游览的长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