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吊脚楼里的苗寨烟火

作者:刘忠娥

大巴在雷山的大山里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到木质的长廊、寨门以及一个青砖铺就的圆形广场。西江千户苗寨终于到了!那些黛瓦层叠、翘角飞檐的木建筑一看就令人着迷。

要真正进到苗寨里其实还需要乘坐寨内交通车行驶2公里左右才到达。寨门上立着一支银质的大牛角,这个形象此后在苗寨里便随处可见,特别是苗族妇女的头饰上。


黛瓦层叠、翘角飞檐的苗寨。

我订的客栈从六号风雨桥上去,在小半坡上,酒店年轻的老板亲自来接我。他是北京人,大学后在贵州支教一年便在这里扎根创业了。他不来接的话,我大概找不到地方,因为这里的房屋是一式的木质吊脚楼,都建在陡坡之上,依坡就势,层层叠叠,除底层的街面外,坡上没有一条横平竖直的路,没有一排规规整整的楼,石板路四通八达,人很容易迷失于七弯八拐的巷道里。

我的房间在三楼的末端,站在门口的阳台走廊上望出去,大半个苗寨尽收眼底,但见一片瓦屋密密挤挤地铺满了山坡。不愧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现有1432户6000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这里寨寨相连、户户紧靠。你的屋脊或许正穿出他的阳台,他的翘角刚好就挂在你的瓦面,掩盖了路,隐藏了河,只有屋顶上这处那处冒出的丛丛树冠,只有屋后连连绵绵的山峦。黛瓦之下隐约露出些木墙、木窗,仿佛还散发着原木的清香,我忽然觉得,木楼才真正配得上大山。

我迫不及待地赶去看《美丽西江》的演出,它就在三号桥“僦哟妃”(苗人根据汉字造的字,“僦”是桥的意思,又叫“游方桥”或“情人桥”)的对面。没想到灯影里的街心是那么热闹,河边的两棵大树挂满星星般的彩灯,是火树银花般的景象,沿河是灯火通明的饭店、酒吧,街上行走着三三两两穿着盛装苗服的女子,她们多是游客,租了服饰拍照。她们身上佩戴的银饰伴着脚步“嗦嗦”地响,美丽而又动听。我忽然也好想成为一名盛装苗女。

《美丽西江》用“枫木化蝶、迁徙、西江风情、苗乡锦绣”几个篇章讲述苗族五千年的传说、历史与发展。传说中苗人竟源自枫木中卵生的蝴蝶,由吉宇鸟孵化为12生肖和一位美丽的苗寨姑娘,人类由此诞生,蝴蝶便成为苗族蝶母和神的化身。由于生命源于枫木,苗族先民便用枫木制成木鼓,作为祖先的归宿之所,敲响木鼓,就会唤醒祖先的神灵,这就是13年举办一次鼓藏节的来历。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来拍照。太阳刚刚爬上山尖,炊烟从某个屋顶上袅袅飘出,与雾霭相融,分不清哪是烟哪是雾了。阳光渐次照过来,对面坡上的木屋被首先照亮,山坡上一边还在梦乡,一边已然灿烂,这种鲜明的层次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阳光随后很快就将山的轮廓描出。整个苗寨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苗寨里有七座风雨桥,在清亮的白水河上一字排开,每座造型都不一样。我从七号桥出发,把每座桥都走了一遍,然后到一号桥去坐观景车上山顶观景台俯瞰整个苗寨。眼下的苗寨紧紧地裹着山坡,仿佛一座巨大的干栏式吊脚楼露天博物馆。

苗寨有两条与白水河平行的街道,河边的那条是新街,靠山那条是旧街,但都是一式的青石铺地、宽阔平直,街边全是商店铺面,屋檐下挂着马灯。我沿着老街先去走了一趟嘎歌古巷。这条有名的小巷看来受疫情的影响不小,现在有点冷清。

随后我进了博物馆,在这里,我对苗族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国内苗族人口约894万人,在56个民族中居第5位。根据《林荫记》中的记载,西江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为避战乱,苗民经过五次大迁徙,从黄河流域来到了祖国的西南边陲。经过长期的摸索,苗族形成了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内部自理机制,他们创造了以“议榔”为代表的规约制度,地方有“方老”、寨子有“寨老”,维持治安有“榔头”,评判案件、调解纠纷有“理老”,管理祭祀、娱乐等活动有“鼓藏头”,管理农事生产有“活动路头”。寨老制定“榔规”,理老用以断案裁判,鼓社头具体执行。这种管理机制在维护西江的社会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是你可以看到,这里民风纯朴、治安很好,甚至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千户苗寨全是木屋,如果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但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火患极少,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为了防止火灾,苗寨有一项原始而又有效的管理办法,那就是一天三次鸣锣喊寨:早上9点巡寨鸣锣提醒村民把灶火灭净;中午12点提醒村民注意自家做饭火源;晚上10点提醒村民灭掉一切火源再睡觉。

中午在一家小饭馆吃酸汤粉时碰到一位挑担卖蔬菜的中年妇女,我看中了她的黄瓜,3元一斤。我习惯性地问了句:“可以便宜一点吗?”她说她从很远的地方挑过来,途中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我惊住了:当地还是有一些非常困难的人啊!贵州人其实非常勤劳,那些陡峭的石山上有一捧泥土都会被种上玉米。我一时非常后悔跟卖黄瓜的妇女还价。真希望贵州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三号桥旁边立了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余秋雨的题字:“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是的,千户苗寨的美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民族建筑之美,是民风纯朴纯净之美,是苗民的勤劳之美。她几乎满足了美的一切条件!

 






上一篇:纾困政策密集落地行业企业创新自救 旅游业蓄势待发稳步复苏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