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幽静而繁华的赤柱

作者:刘忠娥

我到达赤柱的时间是上午8时30分,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很早的时间。赤柱在香港并不能简单地翻译为“红色的柱子”,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叫Stanley。他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在任的事务大臣史丹尼爵士。赤柱在香港向来是个偏远的地方,历史上它差不多是战场、坟场和监狱的集中地。


美利楼

城巴在终点站将我们放下,我们除了看到站前的一条狭窄公路、路下的一些房屋和对面山顶的一大片楼区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赤柱集市在哪里?我很茫然。与我同样茫然的还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女人。她问我集市在哪里?我说不知道。她只好沿着路往前走了。我在路边打听集市的位置,被告知集市就从路边直往下走。

早晨的赤柱太宁静了,家家户户都还关着门。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有什么集市(当然,我想象中的集市是像内地那样的一片大广场)。我跟着一位早行者拐弯抹角地穿过街巷,很快就看到了所谓的集市,只是一条长而不宽的街道,中间用塑料拱棚连搭着防雨。街旁都是店铺吧,但此时都还在寂静中。

我沿着街巷独自前行,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原来到了海边。很喜欢眼前的景色:海水拍击着礁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长长的弧形水泥海堤十分宽厚。像香港其他地方的海堤一样,堤外墙上每隔一二十米处就固定着一个救生圈。此时,堤上面坐着一位中年人,身边放着一个杯子,一双鞋子。他正面朝大海,静静地坐在那里,不时地喝着不知是水还是咖啡。我看不到他的脸,但他那样的姿势组合在画面里,很美,很诗意,很闲静,像某部影片里的镜头。海向远方延伸,靠岸的地方随意地泊着一些小船。稍远些的地方是一个码头。堤边的路面由木板铺就,走在上面十分舒服。旁边有个足球场,一个青年正在孤单地踢着球。再往旁边就是些店面了。堤旁还有休息的露天空间,设了几张长木凳。一张木凳上坐着位五六十来岁的人,他一直在用英语讲着电话,大概是跟商业伙伴在谈生意,声音时高时低。一些海鸟飞下来找食。啾啾啾地鸣叫着。对面山上矗立着一大片高楼大厦。海水的拍击声,海鸟的啾鸣声,清洁工打扫卫生的声音,使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地闲适,那些来自自然的声音却给这个海边小镇增添了另一份宁静。我忽然觉得清晨的海边有种特别的迷人之处。

我在赤柱安静的街上随意地走着,街上还走着一些早起溜狗的老外。那些狗十分漂亮,我常常看着看着竟忘了拍照。海边的树下也悠闲地坐着三两个人。

在堤的对岸,有一幢堡垒一样的楼,叫美利楼,它也取自当年英国大臣美利爵士的名字,是香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幢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融汇了东、西方建筑的风格。美利楼在1844年建于现在的中银大厦处,整幢建筑都是用巨型花岗岩砌筑,建好后主要用作英军的军营。日军侵入香港后,它被日军用作宪兵部办事处和日本军事统师部,里面设有很多囚室,据说也用作刑场。二战结束后,美利楼曾被多个香港政府部门用作办公室。1982年,因香港中银大厦在此兴建,所以美利楼被拆卸。拆卸下来的3000多件建筑物料都被一一标注和保存。1998年,所有这些建筑物件被全部搬到赤柱,完全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重建。美利楼现在是香港海事博物馆,它像一座巨大的花岗岩堡垒,矗立在赤柱的海边,它的旁边就是卜公码头了。

赤柱实在很小,天后庙和赤柱广场都在海边。但从赤柱广场看得出该地的繁华。这里的居民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人吧,英语在这里也远比普通话受用。这里虽然小,但树木却十分茂盛,茂盛得有些让人惊讶。广场上下楼都是电梯,楼上栖息着很多鸟。

赤柱集市开市后的繁忙也令人惊讶。那条窄窄的街市里很快便摩肩接踵地挤满了逛街的人,其中七八成都是外国人。当地人交流都用英语。这里卖的多是丝织品、衣服、羊毛制品、手表和工艺品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一个地方同时具备着宁静和繁忙的特点,那会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组合呢?赤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想,或许哪一天我又会突然来到这个地方,只为坐在海边的堤坝上发发呆。

 






上一篇:佛山祖庙:陶塑的展台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