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沙捞越文化村 看村口的百年骷髅头

  沙捞越文化村,由茂密森林开辟而成的旅游胜地,坐落在沙捞越首府古晋以北的山杜达迈海边。村里的7栋民族传统屋被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所环绕,在文化村的入口处,竖立在两边的大柱子上雕刻着当地土著族群的图案和花纹。步入文化村,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座别具一格的尖型屋,屋顶立着3只沙捞越州州鸟————犀鸟,沙捞越州被誉为“犀鸟之乡”。文化村里一栋栋民族传统房屋被一片片绿色的森林所环绕,保持着传统习俗的村民居住其中,简直就是一座座活的“博物馆”。

马来西亚沙捞越文化村入口处
马来西亚沙捞越文化村入口处

  沙捞越文化村四周都是人工美化的湖泊,湖旁则建有7座民俗屋,即比达友族(Bidayu)的长屋、伊班族(Iban)的长屋、比南人(Penan)的小屋、乌鲁族(Orang Ulu)的长屋、米南劳族(Penan)的高脚屋、马来族群的屋子及华族的农村,都一一展现出各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出嫁、狩猎等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每到一个长屋,可以拿出“沙捞越文化村”的旅游护照,请土著人为我们盖个纪念章。村里还有各族群的极具各民族色彩的舞蹈表演和音表演。此外,村妇会为游客示范制造手工艺品的过程,这些色彩缤纷的手工艺品包括珠链、手镯、钥匙扣、竹篮及雕刻品等。

最佳旅游季节

  沙捞越全年都是夏天,年平均气温在23℃-32℃之间,全年都适合旅游,但最佳的旅行时间是4月至7月。

  每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二月是沙捞越的风季,这期间会经常下雨,不喜欢下雨天的朋友可以避开此时去沙捞越旅游。

沙捞越文化村看什么

  1.比达友族善用竹子

  比达友族是善于利用竹子的民族,不论是传统住屋巴洛(Baruk)的建材,或厨房用具及烟筒等,都一概以竹子当原料,甚至利用竹筒充当流水导管,引水入屋。

  不管你信不信,老一辈的比达友族都相信这样的食水可以使他们延年益寿。所以,在比达友族家里,绝对找不到铁管水道的踪影,那些导水道全都是竹子。

  有“陆地达雅族”之称的比达友人也是嗜酒一族,酷爱酿米酒,在酿烈酒时甚至连甘蔗水也派上用场,好酒之道可见一斑。

  2.伊班姑娘学织布

  无论是内部结构或外形,伊班族的长屋都与本南族屋有天渊之别,前者高高在上的家,素有“40英尺以上高度的建筑物”之称,建得高,主要是防御敌人与野兽。

  伊班族是沙捞越州最大的族群,占州内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伊班族也是达雅族的一支,靠海讨生活的伊班族原住民向有“海达雅族”(Sea Dayak)的外号,而住长屋则是他们沿袭多年的传统,因此,纵然有少数的伊班人移居城市,大部份仍然选择依附在长屋屋檐下。

  伊班族有一牢不可破的传统,待嫁新娘除了必须准备一般婚礼所需的嫁妆外,她还必须在婚前学会纺织手艺,织成一匹称为Dua Kumbu的布。正因为纺织是出嫁的必然条件,外人一走进伊班族的长屋,触目可及便是妇女坐在纺织机旁,不辞劳苦地织布。

  在古老的长屋里,人们还会见到用草绳吊起的骷髅头,这就是传说中的“猎人头”。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伊班族人就有猎取人头的风俗。男孩年满18岁时,就必须设法猎取一个敌人的头颅挂在门外,以示长大成人。据说悬挂头颅越多的人家,来求亲的女孩子就越多。虽然猎人头的风俗早已绝迹,但那些早年留下来的头颅依然保存在一些长屋中。这些头颅骨当年以火烤或风干等方式进行“清理”,被套在吊网中,悬挂在房檐下。按照伊班人的传统,这些头颅骨是不可以用手随便触碰的。尽管已过了上百年,看上去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3. 普南人是著名铁匠

  居住于婆罗洲中部森林的游牧民族——普南人既善于狩猎,也是著名的铁匠,常常制锅、织布来交换日常用品。

  当你看到普南人的简陋居所时,请不要惊。反正他们居住不久,这些简单的居所只耐用数周或数月,然后便搬迁重建,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看着狩猎吹箭筒,心儿也蠢蠢欲动,想显一显“口功”,试试自己的嘴上威力到达什么程度?只要付2元,就可以成为英勇的吹箭筒狩猎者了,从喷筒中射出的筷子般大小的竹箭,其力可穿透寸许树皮。

  4.内陆民族最有艺术细胞

  内陆民族是沙捞越最有艺术细胞的民族,擅长于雕刻、串珠手艺和髹漆,更爱花费心思装饰住所、服装、家具与渔船。

  踏入他们的住家,你会为他们装饰屋子、布置家居的创意所感动,屋内的摆设让人轻易地触摸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一面。

  纹身是内陆民族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妇女身上有很好看的刺身,上至手腕手臂,下至脚部都花样十足,不知情者远远看了还会误以为她们穿戴了手套及丝袜呢!

  爱美是人的天性,内陆民族的爱美天性更教人一眼看尽,不但妇女的头饰服装,甚至家具或刀柄,都少不了玻璃或石质串珠的点缀。

  5.听马兰诺人说故事

  马兰诺人是颇为迷信的民族,与他们聊天可以得知很多令人好奇的巫术故事。在属于马来族的马兰诺族社会,巫师即是医生,巫术与土法医疗是二合一,乐师与通灵者又是结合体。

  来到马兰诺族的居所,不能不尝尝硕莪米(Sago),这是他们的另类米饭,是米饭之外的另一种食物选择。

  如果你有惧高症的话,爬上马兰诺人的长屋时恐怕会特别心惊胆战。他们的高脚长屋异常高,高得令人在爬竹梯时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精神,要不然,嘿嘿!

  其实,马兰诺族这种特高的设计不是没有原因的——防御敌人、野兽与洪水的侵袭!

  6.马来高脚屋功能分明

  一钻进马来高脚屋,仿如进入五六十年代的时光隧道,穿着传统服装的主人家正以亲切的笑容迎向你。

  进了屋,女主人正在煎制传统的糕饼,桌子上也摆设了传统草药。对糕饼垂涎三尺的人不必犹豫,马上拿出钱包,这里的传统草药也供出售。

  马来高脚屋内外功能分明,前部为客厅,一切的礼仪都在这里进行,后部则是妇女的天下,进行织布、烹饪用途,也是寝室。

  马来高脚屋内有一个很特别之处,在衔接前后的内室里有一两个“视窗”;此外,在内室的角落通常都设有排水装置,作为家庭成员去世时的尸体洗涤处。

  7.华族农家亚答屋

  走呀走,最后来到一个19世纪初华人从中国南来时所建造的亚答屋,墙是木板、地是硬泥土,很典型的早期农家屋。

  脚踏实地的华族农家屋与沙捞越州原住民高高在上的高脚屋相比,确是别有一番风情。屋内的文物无不散发古时浓浓的味道,让人陷入那历史的氛围里,久久不能自我。

  8.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

  参观完各民族的住所,最令游客感兴趣的事便是在有冷气设备的剧场里观看民族舞蹈演出。演出一天有两场,每场演出约1小时左右,节目丰富多彩,很受欢迎。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

  威武勇猛的伊班壮士跳越、旋转、穿梭在盾和剑之中,珠光闪闪的加央和肯雅族姑娘迈着轻柔的舞步,不知拨动多少游客的心弦;普南族的击球舞、华族少女的荷花舞、伊班族的丰收舞、马兰诺族的硕莪舞,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丰收舞表现了伊班族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由一名壮士和三名少女合跳,她们在稻谷收割后一边舂米,一边唱歌。羽毛舞是加央族和肯雅族最盛行的一种,也是迎宾舞蹈。演员们头戴特制的帽子,双手和背上扎着一把散开的犀鸟羽毛,在“沙贝”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演出结束前,演员常常邀请观众上台共舞。

     






上一篇:蒙特利尔:设计之城的秘密力量
下一篇:姆鲁山国家公园看蝙蝠出巡 鸡皮疙瘩掉满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