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旅游 > 阅读新闻

亚运改变生活 广州东濠涌破茧成蝶鸟语花香

  走在解放北路上,一座别致的红色四方体建筑很快闯入我们的视线,东濠涌博物馆就在眼前,有别于常见博物馆的气势恢宏,它悄然坐落在喧嚣街旁,当玻璃门被推开,像似一本有声读物被翻开,东濠涌的前世今生,老广州的水城记忆,点滴呈现,生动亦然。

 

  说起东濠涌的前世,一幅繁华东濠商贸图便能说明一切。进门往右,东濠上河图正在上演昔日繁华,灯火通明,人丁兴旺,一字排开的房子,错落有致的渔船,从清晨到日落,随着日照的色彩变动,东濠涌的商贸景象在喧嚣热闹与安静和睦间交替。昔日的东濠涌,更多是升斗小民的栖身之所,河涌边千家万户,层层叠叠,犬吠鸡啼、木屐嗒嗒、叫卖声、嬉笑声,遥相呼应,衬托出几分温馨和睦。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城内,河涌边摇曳的扁舟便开始穿梭,清亮的咸水歌在涌边唱起,男人在涌边用吊桶大睡,桥头榕树边街档小贩开始吆喝,

  繁忙的一天开始了。茶楼中人声鼎沸,酒肆内杯盘交错,三角市旁,满载大米的水艇刚刚泊岸,搬运工们就跳上小艇,在艇板上扛着米袋健步如飞的来回穿梭。待夕阳西下,米市收市,炊烟缕缕升起,仓库关门声,妇人们在河边洗菜打水声,衬托之下河涌更显宁静。

  展示厅中除了重现东濠涌繁华墟市,东平当铺、永利酒肆、湛家花园等等旧时标志性建筑的风貌也一一可见,水乡故事随之一一展开。

与“水”相关

  谈及水城故事,不得不提及桥梁。“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说的就是广州水城数以百计的古桥。在博物馆中,有一处专门记载河涌的桥文化,清风桥、帅武桥、白沙湖桥、万福桥、青云桥、宾日桥、王孙桥、探花桥、玉带桥、东堤桥、迎恩桥、永安桥、镇龙桥、银锭桥、驷马桥,旧照上仍能清晰看见它们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

 

  与水城相关的文化点点滴滴渗透到广州人的生活中,其中还包括生动的粤语。“水话趣谈”的专题栏上则有不少和“水”有关的有趣用法。比如,“吊咸水”,指的是经济拮据无能为力,“通水”,意为暗通消息,“度水”则是指借钱,“威水”,则是神奇威风的意思。而今依然有很多跟“水”有关的俗语,比如“晕浪”等等。

  实际上,居住在东濠涌一带的老居民也在记录着关于水城的记忆,71岁的邵森永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笔下的东濠涌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那些素描和油画的描摹写生中,既有水边孩童嬉耍的欢乐时光,也有河涌遭遇污染时的不堪一面。

水、城、家之蜕变

  在博物馆中,整治之前东濠涌也被毫不留情的展现出来。水、城、家的变化,在影像图画中得以显现。它如何从“黑床”变身成“清池”?河道清淤拓宽,堤岸综合整治,景观创建,河床清淤,及调水补水净水,及截污系统等工程如何一步步动工、开工、完工,净化水质之路一步步走来,再到河涌两岸绿色休闲区的建设,河岸两旁种的勒杜鹃、蜘蛛兰、水生美人蕉、菖蒲,平添几分野趣。随之演变的是市民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最赖以生存的家,我们能从照片上读出在河涌边、休闲广场上市民脸上的喜悦与满足,看见老人们安静的在水边亭子里下棋,参与整治和建设工程工人们的辛勤汗水,诸如此类的画面真实反映出东濠涌变化中的面孔。

 

  在即将结束博物馆之行时,几个市民的声音被记录在画版上,东濠涌沿线居民外来工陈兴祥说,10年前毕业后来广州工作,曾想号称花城的广州应该是鸟语花香,可没想到环境差得还不如农村,10年来住在东濠涌边上,常有臭气迎窗而来,死鼠垃圾占满河涌沿岸。现在推开窗看到的是日渐改善的环境,水清了,花多了,名副其实的花城就应该是这样,也让更多外来工们留恋。

人物湛若水:创办“天关书院”

  湛家园的主人湛若水,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这位三部尚书退休后在广州创办了“天关书院”,在那里曾传出不少动人的求学故事。年过古稀的吴藤川就是其中一名前往拜师的弟子。湛若水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尊称他为藤川丈人,还赠送给他一根四方竹手杖,手杖上刻有亲笔书写的铭文。铭文中写道:“不知日之将暮”,并祝他“步高一步”。

  类似这样前往天关书院求学的人还有很多。三年后,两位年逾八十的老人,黎养真和黄慎斋慕名而至,成为了湛若水的学生。他曾写下诗篇:“养真慎斋与藤川,三皓同时及我门。八十头颅事事真,老来赤子心还存。”“天关三皓”指的就是这三位老人。

  湛家园就是天关书院的所在地。明嘉靖十九年,75岁的湛若水结束了36年官宦生活后,终于获准辞官南下归家。他在广州当时的城北,置地数十亩,修建了“湛家园”。园内分为两部分,一是供自己晚年起居憩息的屋舍花园,二是用来传道授业的天关书院。此后20年间,湛若水就居住在湛家园里,除了在天关书院开讲堂外,还到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南海西樵大科书院、惠州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增城南樵莲洞书院等众多地方讲学,为民间教育事业活动尽自己一份力量。只是,这座在中国教育史上作过重要贡献的历史名园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中。后来,“湛家园”原址上逐渐建民居,通马路。人们为纪念湛若水,便把他晚年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湛家大街”。天关书院遗址之处取名“天关里”。

  一生热心教育事业的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资助书院约四十余所。在职时,他利用为母守丧三年的机会在广东西樵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书院——大科书院,并亲手制定了《大科训规》,变官学为乡学的历史就此写下。而在湖南衡山紫云书院,广东罗浮山朱明洞书院和家乡南樵山莲洞书院等多家书院,设立“赡田”、“义田”,以学谷资助贫困学生,开创了扶贫助学的先例。退休后,他创办广州天关书院,接收年过古稀的学生,同样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先河。广东后来出现的私人书院,包括如阮元创办的“南海学堂”,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等极负盛名的书院,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天关书院精神的延续。倡导民间办学、扶贫助学和继续教育,这些教育精神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他的后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当然的湛家园不见了,但被湛若水教育滋润过的土地仍在,精神家园犹存。

周边联游

  东濠涌博物馆

 


  东濠涌博物馆由广州市东濠涌边上两座民国时期的红砖建筑改建而成,其牌匾文字由著名文博专家麦英豪先生从古隶书文字中精心挑选择定。走进东濠涌博物馆,但见面积不大的馆中分有上下两层,设有A、B、C、D、E五个展厅,分“东濠溯源”、“东濠蕴梦”、“凤凰涅槃”等多个章节。其中,精致呈现东濠涌沿岸的历史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几个场景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东濠上河图”里鳞次栉比的商铺、民居,精致地再现了当年东濠涌沿岸繁荣的商贸实景;景况繁盛的明代老字号酒肆“永利酒肆”勾起人们的许多陈年记忆,据说,晚清岭南诗人张维屏也曾光顾过这家酒肆,并留下了一段别有韵味的故事。还有开创了中国机制银元、铜钱先河广东造币厂,东濠涌边上那因地形呈三角形而得名的“三角市”商贸集市,真实还原当年当铺场景的东平大押……走进东濠涌博物馆,给你几许恍如走进广州河涌文化的美妙梦境。

 

  东濠涌沿岸整治被赋予浓郁的人文、历史风味,除了东濠涌博物馆外,政府有关部门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再造广州“六脉通渠”文化特色。其中,运用现代建筑工艺,恢复东濠涌越秀桥、小东门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6座历史名桥保留了原貌,4座新建小桥跃动着现代元素,冠以寓意深长的桥名。在糙米栏桥附近、永曜北小学墙壁上,人们看到了多组人物雕塑、壁画,重塑了民国时期广州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老广州的风俗人情。

  地址:越秀路上,东濠涌附近唯一建筑

  票价:全免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王博物馆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王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因基建被发现。墓主身穿丝缕玉衣,用一棺一椁。从贴身随葬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一枚“赵昧”玉印,确认了墓主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即第二代南越王赵昧。

  公元前214年象郡3郡,任命任嚣为南海尉,设郡治于番禺,并建城。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战乱,据地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第二代南越王的陵墓距今已有2100多年。陵墓中有殉人15具和1000多件(套)珍贵的随葬品,尤其是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堪称汉代玉器之大观,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也属珍稀罕见。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

  地址:解放北路867号

  票价:全价12元,持学生证5元

  开放时间:9:00-17:30

  中山纪念堂

  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2]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现在,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

  地址:东风中路259号

  票价:休闲游园区免费,文物保护区票价10元

  开放时间:文物保护区为8:00-18:00






上一篇:深入川滇藏三地 享受野泡泉的惬意
下一篇:台湾亲子游 体验清境农庄的瑞士情怀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