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筹集资金558万元,建设23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2 万人喝上了放心水

实事内容

      2010 年东源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分别是顺天镇牛生塘村、沙溪村、二龙江村、滑滩村和涧头镇光明村、新坝村,共6 个行政村 8659 人饮水安全工程。

完成情况

      2010 年度东源县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 宗,解决了顺天镇牛生塘村、沙溪村、二龙江村、滑滩村,涧头镇光明村、新坝村6 个行政村8659 人及21 宗农村学校3338 名师生共1.2 万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工程总投资 558 万元。

      据介绍,东源县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县委、县政府去年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 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能尽快动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东源县针对资金计划滞后,上级补助资金未能及时到位等情况,部分镇村积极主动,采取合股建设、社会捐助、群众自筹、施工单位带资建设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及早动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同时,针对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点多、面广、量大,设计部门多这一情况,为此,东源县专门建立了一个统筹协调、分工明确、配合密切的领导机制,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水源的可靠性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为保证群众用上充足、卫生的饮用水,该县充分做好水源承载力分析、水质监测化验等工作,选好水源,做好规划。同时,严格按照基建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狠抓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建一处,成一处,真正发挥效益一处。

      据悉,2010 年度东源县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 宗,解决了顺天镇牛生塘村、沙溪村、二龙江村、滑滩村,涧头镇光明村、新坝村6 个行政村8659 人及21 宗农村学校3338 名师生共1.2 万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工程总投资 558万元。

昔日供水靠水井

      滑滩村地处顺天镇东北部,总户数501 户,总人口2887 人,是一个集库区、老区、山区于一体的省级贫困村,距离圩镇约12 公里,被称为顺天的“西伯利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滑滩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人畜用水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一直比较低下。自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滑滩村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部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但仍有1567 个村民靠水井取水供正常生活所用。

      “村里只有一条黄沙河流经,又不能直接取水,每家一口井,以前都是这样。”滑滩村村民张德中指给记者看,在多数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水井,揭开石板一看,十来米深,水面上还有不少漂浮物。

      据张德中介绍,以前水井取出来的水基本上还可以饮用,但近几年来,村中牲畜较多,有的村民家中又建了化粪池,稍不留神,水源便受到污染。村民用水壶来烧水,时间一长,水壶内侧竟然有一层厚厚的积淀物,后来,村里把井水抽样送到县里疾控部门检测,结果显示井水水质并不合格。这样的水,大家用着心里都有些不安。

      而且,“平常还好,要是天气干旱些,一段时间没下雨,有的村民井就枯了,只好到别人家担水喝。”不少滑滩村村民对以前担水的经历记忆犹新。

如今喝上自来水

      “现在个把月不下雨也不怕了,喝水再也不用跑到别人的井里打了。”50 多岁的村民张德中在表达终于用上自来水的感受时,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他说,接通新的自来水后,大家冲凉、洗菜、洗衣服都省事多了,最重要的是喝水再也不用担心水质不达标,喝起来不卫生了。

      2010 年7 月份,顺天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始动工建设。根据地形特点及水源地情况,滑滩村采用抽取地下水,建设抽水泵房、水厂的方法,进行沉淀、过滤、净化等程序,使水质达标后,供给村民饮用。到年底,滑滩村已完成铺设输水管线长300 米,铺设各类配水管线长5315 米,建成反应沉淀池、竖流式粗滤池、清水池各 1 座,完成投资76 万元,目前已开始供水,解决了滑滩村1567 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不止滑滩村,2010 年顺天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274.69 万元,解决了4 个行政村5300 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牛生塘村、沙溪村、二龙岗村在镇供水系统中进行扩网取水,到目前为止,该3 个行政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已完工供水,共解决了4090 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另外,涧头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也已完成,解决了光明、新坝2 个行政村 3002 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46万元。

每天处理1.5万吨生活污水

实事内容

      继续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

完成情况

      到2010 年6 月底,厂区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厂外截污管网(一期)整体工程进度完成约60%,其中管线完成约 4.9 公里,205 国道支管已投入使用,泵站已完成约45%。首期已于2010 年6 月份正式投入运营。

      “目前,该厂每天可处理1.5 万吨生活污水,基本上满足县城 10 万人的生活污水处理。”东源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县城污水处理厂是东源县保护东江水质、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一项民心工程,被该县列入2010 年十件实事之一。日前,记者来到了东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参观了这个厂的污水处理流程。

      据了解,该项目是东源“十一五”治污减排工程的其中一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09 亿元,其污水收集范围为东源县县城东片区、行政中心区、生活服务区和县工业园区,总服务面积26.4 平方公里,建成投产后日处理生活污水3 万吨,年可削减COD排放量2268吨。

      该工程于2008 年底开工建设,东源县将其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了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筹建工作,并采用BOT形式来建,以加快建设步伐和提高效率。到 2010 年6 月底,厂区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厂外截污管网(一期)整体工程进度完成约60%,其中管线完成约4.9 公里,205 国道支管已投入使用,泵站已完成约45%。

      2010 年6 月,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全面竣工后即开始正式营运。据东源县环保局介绍,目前东源县城日产生活污水不到1.5 万吨,该厂的处理规模完全可满足县城需求,并为打造秀美县城、保护东江水质做出巨大贡献。

采用国际先进工艺

      工作人员介绍,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流程。记者看到,厂内主要的构筑物包括:提升泵房、沉砂池、生物反应池、二沉池、浓缩池、脱水机房、接触池等。进入该厂的生活污水首先被输送到厂内提升泵房,经粗细格栅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分离出大小生活垃圾、沙砾等,然后经提升泵房,来到氧化沟,在活性氧化泥的作用下分解氧化,随后在终沉池进一步氧化处理,最后经紫外线消毒,由肮脏浊臭变得清澈见底。

      该厂倡导循环利用的生态环保理念。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国家一级B类标准,可直接排放;污水中的污泥经过脱水处理,可循环利用,成为优质的有机肥原料。

香溪村蔬菜基地首批蔬菜已经上市。

实事内容

      推进4.6 公里东江防洪堤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

水利工程进展顺利

      2010年以来,东源县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东源县列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有两个:一是东源县防洪堤工程(防洪标准20 年一遇),主要由防洪堤(18.8 公里)、排涝站等组成;二是东源县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防洪标准50 年一遇),主要由20.787 公里防洪堤组成。东源县防洪堤工程自2002 年12 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共完成防洪标准20 年一遇防洪堤 13公里。

      东源县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于2009 年12 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共完成防洪标准50 年一遇防洪堤3 公里,正在进行东江东岸4.55 公里防洪堤及西岸3 公里防洪堤建设(一次性达到防洪50年一遇标准)。

      东源县列入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的 3 宗中型水库分别为赤竹径水库、大坑水库及白礤水库。目前,3 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分别完成74%、54%、70%。

首批基地蔬菜上市

      2010 年11 月22 日,副市长张丽萍率市农业、移民等部门负责人到东源县义合镇香溪村调研“菜篮子”工程建设。据了解,该村“菜篮子”基地建设从规划、种植到出成品仅历时3 个月,目前首批蔬菜已上市。

      香溪村是移民村,土地、气候等条件适宜蔬菜种植。根据市委书记陈建华到该村调研的指示精神,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规划建设规模 2000 亩,首期建设600 亩,目前已种植蔬菜300 多亩,首批蔬菜已经上市。

      经过调研,张丽萍对该村“菜篮子”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要定目标,该基地的建设目标就是有机蔬菜基地,目前要继续完善喷灌系统及蔬菜种植棚等设施;扩规模,扩大种植面积,打造“一村一品”;保质量,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生产;拓市场,种植品种不能单一,要适应市场需求;带增收,带动农户参与蔬菜种植,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民增收。

农田水利建设促增收

      近日,记者在东源县仙塘镇观塘村观塘大渠“三面光”工程建设现场看到,20 多名民工分成几个小组分段进行施工。据了解,观塘大渠全长2.6 公里,涉及3 个村2000 多亩水田的灌溉,工程总投资140 万元,于10 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近70%,预计今年1 月上旬可竣工投入使用。

      据统计,全县共新建、改建、扩建和整治各类水利工程1425 宗,其中,新建“三面光” 渠道85 公里,维修渠道426 公里,清淤渠道 1590 公里,维修加固河堤63 公里,修复水毁工程320 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5 平方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10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3.17 万亩。并积极推广节水型农业,加大节水渠道和排灌泵站的改造力度,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上一篇: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为文明富裕新东源谋长远 未来粤东名校的扩建之路
下一篇:补足旅游产业发展“短板” 打响“万绿河源”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嬗变带来惠民惊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