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心古村壹修堂防御系统全面 与陈家祠“师出一门”
蓝口塘心村古村落一角。本报记者 张涛 摄
东源县文化部门评价说,蓝口塘心村壹修堂是岭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集私塾、粮食加工厂、厕所、雕楼、戏楼、花胎和古水井于一体,是防御系统最全面的古建筑之一。经历了几个朝代,其屋宇尚保存雕龙刻凤,壁画鲜艳、字迹清晰,很值得前往参观。
塘心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民有十几个姓,但以陈姓为主,他们在明代就从中原迁居此地,并在此繁衍生息。全村居住387户人家,总人口1750人,常住人口1300人。
岭南客家古民居代表作
历代塘心村民辛勤耕耘,留下了一座座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它们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一幅岭南客家古村落美景图。其中最有特色的古民居当属陈氏壹修堂。
壹修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坐东向西,呈三进两横屋布局,总建筑面积5000 多平方米,典型的客家方屋式结构。主体建筑由斗门、头门、上下两堂、左右横屋、戏台及护台(花胎)构成;附属建筑位于主体建筑右侧,由两栋横屋和一栋碉楼组成,分别为粮食加工场及家畜圈舍和陈氏私塾,为后来加建。
与陈家祠“师出一门”
东源县文化部门相关人士说,壹修堂集私塾、粮食加工厂、厕所、雕楼、戏楼、花胎和古水井于一体,是防御系统最全面的古建筑之一,堪称岭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经历了几个朝代,其屋宇尚保存雕龙刻凤,壁画鲜艳、字迹刚劲,实属罕见。
东源县文化部门相关人士说,壹修堂最值得称道的是采用“三雕一塑一彩”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手法。据考证,其建筑师傅与广州陈家祠建筑师傅出自同一家,这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历史和客家古民居建筑史、客家人文景观历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记者在壹修堂看到,木雕楼刻贴金艺术。其质地上乘,选料精细,手工精良,集五华石匠、兴宁名画工、省内书法名家的杰作于一体,将整栋屋设计装饰得美轮美奂,犹如皇宫金殿般,其木料更称得上上乘,历数百年不腐朽。特别是左横屋前延伸而建的木结构戏楼,属半露天式,久经风吹雨淋,丝毫无损,木料如故。更神奇的是,整栋楼从未出现过虫蚁侵蚀,得以保存完好。从风水角度来说,其屋坐东向西,日照时间充沛,也是浑然天成、恰到好处。
曾是风云际会之地
记者注意到,壹修堂处处保留着时代的烙印,有清朝文人墨客的丹青墨宝,有民国时的驻军番号,有大革命游击队的豪言壮语,有大跃进时期的宣传巨幅画像,有文革期间的“忠”字海洋,这不仅仅是栋建筑物,更是一部见证历史的百科全书。
塘心村委会主任介绍说,壹修堂一度是风云际会之地。1947 年春,国民党一九六师指挥部在壹修堂设立。1948 年春国民党伪保第十三团在壹修堂驻地。当年在咸水塘谈判后,变成了1949 年春东江游击队第二营三连在壹修堂驻地,解放后又改为公社食堂,1958年成为人民公社二营营部。1958年冬至1960年为人民公社塘心大食堂、会议中心、电影院剧场。1964年为洪水接收灾民主要地点。1966年为文化大革命塘心总部。
“三位一体”开发古村旅游
塘心村从明代立村以来,其村址未有变动,村落原形态保存较为完好。除了壹修堂,村周边还建有十多栋典型的保存完整,工艺精湛的明清时代客家古民居,有下新屋、老屋、楼下屋、两阁楼、官厅屋、塘太屋、塘美屋、老黄屋和肖屋等。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与壹修堂相为呼应,有机结合,历史风貌保存较完好。
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没有竞争力。我市的古村落、古民居不依托发展旅游这个载体,也就不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镇计划依托塘心村古村落、度假村、蓝口水电站等“三位一体”开发古村旅游。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村已成立了由蓝口镇政府、塘心村委会为主的保护管理机构,划定了陈氏壹修堂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带,从祠围墙外缘起向东、西、北面各延伸5 米,向南面延伸10 米,并树立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标志和说明牌。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李远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