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仙坑村叔侄两代建书院 如今古八景已一景难寻
清代源城翰林院士江绍仪到仙坑游览时,留下这样的诗句“松涛四壁月三更,楼上银灯几点明。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这首诗在东源康禾仙坑村脍炙人口,描述的是该村广为流传的“古八景” 之一“登云书声”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八景”中的很多景致已逐渐消失。日前,记者深入仙坑村,试图寻找“古八景”的蛛丝马迹。
“古八景”由来已久
旧称河东(流经河源县之东江东部)有三大坝,即漆树坝、南坝和仙坑坝。其中漆树坝以其山清水秀和侨乡、文化之乡出名;南坝地处江岸,地平如砥,以土肥水美、人能物埠晓喻远近;而仙坑坝则以山水田园俱美和文化底蕴颇深而令人瞩目。
仙坑坝习惯称为仙坑,意为仙境般的山坑,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绮丽。仙坑八景,由来已久。据叶映东在当地《叶氏宗谱》载称,为让仙坑更有文化色彩,早在清代中叶,其祖先曾出资在村前村后建设许多景点。八景中的 “仙峰云雾”、“鹤峰夕照”、“石门樵歌”、“登云书声”、“石山晴岚”、 “五仙幽岩”、“狮山雄姿”、“观音晨钟”便是其主要内容。村中自然景色之美,人文内涵之深,胜感之下历代骚人墨客往往诗情迸发,即兴赞叹。江绍仪《游仙坑诸岩》曾激情地写道:久慕仙岩胜,相邀到此游,重重危石垒,处处碧溪流。啼鸟迎欢至,奇花带笑留。凭高聊一望,山壑眼前收。
叔侄两代建书院
仙坑,向有书香之梓誉称,叶氏先祖崇文重教。至今该村仍留传着叶本仑叶佑堂叔侄两代建书院的故事。据传叶本仑乃英德县令,性善,嗜书而好游。一日宦游苏杭,饱览山水风光之余,瞻仰了许多文化教育设施,对苏杭一带文化羡慕之极,一心效法人之所举,返乡推而及之。于是在彼地选择一所堂皇雅致的书院描绘成图,带回仙坑,拟建登云书院。不料本仑过早离开人世,由此所留遗愿由侄辈叶佑堂所继。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村中直隶州同叶佑堂根据其叔父叶本仑绘图,自费建起登云书院。书院位于村中的濂洲寨上,居高临下,风景特好。学校建成,云集四邻八村学子,书声琅琅,春秋不辍。
今年82 岁的叶映东老人幼时曾在书院里读过书。他回忆说,书院建筑具明显的清代特色,檐如燕翼,高雅堂皇;巍巍文塔坐立其中,环境清幽,美不待言。曾在此教学多年的叶香谷先生,还有感其中,于楼宇圆柱上书有一楹联“凭栏拓襟怀,看云间鹤岭霞蔚仙山,前面拱狮峰,万丈岚光排闼照;依窗垂耳盼,听村唱鸡声野啼鸟语,黄昏吹牧笛,数腔清韵隔林来。”
八角楼保存完好
仙坑村离市区约60 公里,距康禾镇圩街约12 公里,始建于清,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全村常住居民400 余户共 1700 多人。整个村落呈金锅形,面积约2340 公顷,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 多幢、古街道街巷7.5 公里、古墓2 座、古井 3 个,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八角楼和四角楼。
八角楼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70 年),为四堂四横布局,建筑中所采用的木雕、石雕、灰塑、壁画工艺精美,主体建筑外侧有用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的高大宏伟的围墙,围墙四角设有夯土碉楼,围墙和护墙设有射击孔;主建筑前有半月形池塘,池塘前端两侧有两对花岗岩桅杆夹。八角楼建筑规模之宏大,工艺之巧究,以及极强的防御性,是东源县现存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四角楼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为全屋共有 36 个天井、108 间住房,恰好合成《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一百单八好汉之数;其正门堂内挂有“聚星一门”牌匾,“七星”暗寓建屋人叶景亭生有7 个儿子,同时告诫儿子要互相支持,团结前进。
在叶氏后人叶玉泉的带领下,记者寻遍仙坑,也没有发现其他景点的踪迹。这次仙坑村被评为广东省客家第三批古村落,村民们想恢复“古八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地文化部门有关人士说,将计划重建关圣帝庙、恢复“神游乡村”盛会等,使古村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适应,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李远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